條。
銀線在海水中被腐蝕的並不是很嚴重,稍稍處理過後就能夠恢復原本小海圖的樣子;但是銅條腐蝕的很嚴重,大海圖上又有印尼猴子自己刻上去翻譯標註的爪哇文字,修復起來就要困難很多了。
從這兩幅海圖上能夠看到,當時的中國船隊已經能夠到達非洲最南部和歐洲的很多地區,而這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中式不曾有過的。
所謂的絲綢之路,就是一條連線東西方的商路,指從西漢開始,以長安為,穿過西域最遠到達西亞,聯通了東方亞洲的文明和以地中海周邊國家為主的歐洲文明之間交流的橋樑。
使得東西方的的商品、文化等有了相互學習和融合的機會,各種不同的低於和民族之間的飲食、衣著服飾、藝術形式等等的方面達到了交流共通的效果。
又因為這條商路在古代時候從哪個中國運輸出去的商品中,數量最大的就是絲綢,所以也被人們稱作絲綢之路。
後來又在考古工作中發現,在北方的絲綢之路以外,還有一條起始年代更早,到達的地域更加遙遠的海上商路,就區別於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稱呼為“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多山,相互之間的往來很困難,但是這個病不能難住聰明的人類,他們放棄了崎嶇的山路,改為透過海路相互交流,玉師海上絲綢之路就形成了。
海上絲綢之路所運輸的貨物就不只是絲綢了,大量的中國瓷器和其他工藝品、生活日用品從這條海上商路運送販賣到世界各地,又把阿拉伯半島和東南亞的香料、藥材、寶石等商品輸入中國,也被人們稱作“海上陶瓷之路”或者是“海上香料之路”。
要說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和作用有多大,可以用一個很直觀的資料來說明。根據水下考古中心的不完全統計,不包括已經被腐蝕損毀和在沉沒的過程中就支離破碎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範圍內,僅在中國南海海域的沉船就有超過兩千艘。
南海的海面下堆積著數以億計的瓷器,以及無數的其它文物,南海也因為這個原因被考古界稱作“海底瓷都”。
張辰曾經專門在南海打過來回,用意念力去觀察海面下的沉船,他所知道的確切數字是,在南海海面下,包括海底淤泥和沙層的覆蓋下,除失事的客船和戰毀的軍用艦船之外,共有從南宋晚期到清代的沉船三千五百一十一艘。
其中有三千二百九十三艘是滿載貨物出海的商船,這裡邊又有四百一十八艘是外國商船,有一百六十七艘是滿載貨物返回的商船;只有五十一艘沒有載貨,但是卻載有大量的金銀;南海海面下可供打撈的文物不只有瓷器,還有寶石、木材、等等,甚至還有西洋樂器,數量超過了三億件。
這麼龐大的一個數量,可見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航海業中的地位,在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中也有著舉足輕總的分量,這就是幾千年中的中古航海家們為世界航海事業做出的,永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透過海洋到達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甚至還去過更加遙遠的奈米比亞和紐西蘭、夏威夷這些地方。
到了東漢時期,中國已經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和歐洲的羅馬帝國建立了商業聯絡,透過這條海上商路來貿易獲取西方的各種物資。從南粵國宮殿遺蹟中的希臘風格樑柱等建築材料就可以看到,甚至在秦漢時期,很可能就有歐洲工匠在中國參與南粵國宮殿的建造。
一直到明代的海禁之前,歷朝歷代的政府都很重視這條海上商路,有甚者還會在航海領域加大投入。
三國時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當時君主孫權的支援下,吳國在航海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前所未有的多帆技術在這一時期的吳國出現。
在當時的條件下,使用多帆技術的船隻,從南海出發乘風而行,透過斜移帆面到合適角度,充分地利用風力,只要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到達羅馬。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基本分為三個階段,從先秦時期道唐代以前的雛形期,唐宋時期的發展期,和元明兩代的鼎盛期。
從公元以前中國人透過海路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易開始,一直到三國時期的技術大進步,再經由宋代的對外貿易高峰,中國的航海技術都在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的飛速進步。
正應了東坡先生的一句詞,“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就在中國的遠洋航海業處於世界頂峰的時候,來自自身的嚴重決策性失誤把海上絲綢之路幾乎掐斷,也幾步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