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支援澳大利亞的作戰,是一種莫大的浪費。如果這些航空母艦不擔負這種單純的輔助性任務,就可以活動在廣闊的海洋上,不斷擴大掌握制海權的範圍。以這些堪稱海上活動基地的航空母艦為前鋒,在中太平洋的美國海軍部隊哪怕沒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以對華軍佔據的某些島嶼實施越島作戰,並能有效地保護己方的海上交通線。
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開闢中太平洋軸線,以此作為向中國本土進兵的主要戰略方向。但是,考慮到澳大利亞方面的岌岌可危的情勢,為了配合中太平洋的攻勢,以實現新的戰略計劃中,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了決定,即北太平洋部隊將中國海軍驅逐出阿留申群島並威懾堪察加半島及日本本土;中太平洋部隊從珍珠港出發向西進攻;南太平洋部隊和西南太平洋部隊則進攻巴布亞紐幾內亞島和索羅門群島,支援澳大利亞戰區。
美軍的計劃很明確,就是形成一個新的鉗形攻勢。這個鉗形攻勢的規模比“史司防線”的鉗形攻勢要大得多。美軍雙管齊下從兩個作戰方向向西推進使華軍再次居於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但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美國新型航空母艦的威力及其機動能力足以抵消華軍的上述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從兩個方向實施進攻,既可威脅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翼側和華軍海上交通線的安全,也可以迫使華軍分兵防守。
由於戰場情況變幻莫測,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過早地作出具體決定,以使得這項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確定如何具體實現這一戰略計劃。
中太平洋攻勢的規模之大,在美國海軍的戰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美國海軍在如何攻克星羅棋佈的“史司防線”上的島嶼,橫渡大洋,大踏步地把戰線向前推進方面沒有什麼歷史經驗可供借鑑。因此發動這一新的攻勢,既要在訓練方面採用新的方法,在戰鬥、支援、補給和維修方面採取新的措施,還要研製出一整套新的武器裝備。儘管這樣,到1944年的秋天,即在“中途島…珍珠港戰役”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中太平洋發動進攻的準備工作就基本完成,可以說是美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個豐功偉績。
中太平洋部隊是由大量兵員以及艦艇和飛機組成的一支混合作戰部隊,是為了實施遠端突擊而組建的。其中中太平洋艦隊的組建是從1944年的春天開始的,11000噸的第一艘“獨立”級快速輕型航空母艦在那時開到了聖迭戈港。到1944年的秋天,中太平洋艦隊已經轄有大型航空母艦6艘、輕型航空母艦5艘、護航航空母艦8艘、新式戰列艦5艘、老式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56艘、運輸艦和貨船49艘,以及大量登陸艇只。這支強大部隊的司令官是弗萊徹海軍中將。
中太平洋艦隊的突擊兵力是它的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這支特混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登陸作戰,諸如為封鎖登陸地域而實施遠端突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前對登陸地段實施航空火力準備,對登陸部隊實施戰術支援,對威脅兩棲作戰艦船的空中和海上敵人進行截擊等等。這支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通常編為4個特混大隊。每個特混大隊一般轄有大型航空母艦和輕型航空母艦各2艘,並配有快速戰列艦1至2艘、巡洋艦3至4艘、驅逐艦12至15艘為其擔任護航。當特混大隊處於巡航狀態時,由驅逐艦組成外層反潛警戒幕,但當出現空襲危險時,則令驅逐艦加入由戰列艦和巡洋艦組成的內層環形警戒幕。這些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既能與其它部隊協同作戰,亦可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它可從其中抽調部分艦隻編成水面艦艇突擊編隊執行特別使命。這種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就是海上浮動的航空基地,它可以為橫渡太平洋、進至中國本土及其屬地海岸開闢道路。
中太平洋部隊的登陸作戰兵力,是里奇蒙。凱利。特納海軍少將指揮的第5兩棲作戰部隊。為實施登陸作戰,這支兩棲部隊編有運輸船、貨船、登陸艦艇、船塢登陸艦等。為了組織護航和擔任直接支援任務,還轄有驅逐艦、護航航空母艦、巡洋艦和舊式戰列艦等。這支部隊在作戰中通常分為兩至三個梯隊,往往還派遣部分兵力去執行特殊任務。若戰術上有某種需要時,還派遣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快速艦隻,或與航空母艦特混大隊一同行動,或與登陸編隊一同行動。在戰鬥中,阻止敵人反擊的任務常常交給快速航空母艦及其警戒艦隻擔任,而把對地面部隊進行戰術支援的任務交給兩棲作戰部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和以炮火為主要武器的艦隻去完成。第5兩棲作戰部隊所屬的一切地面部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