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衝突,但清廷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還是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在朝鮮擁有同等地位,一旦朝鮮起亂,無論中日皆可派兵。
而朝鮮是大清的藩屬國,根據條規等於清廷變相地放棄了在朝鮮的絕對主導權,朝鮮同時向日本賠款50萬元。
清廷在軍隊建設上有沒有投資?有,而且恰恰是對軍隊的投資帶動了洋務運動。
慈禧在很多情況下都傾向於保守派的意見,唯獨在北洋艦隊的建設上絕對支援李鴻章。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就有意識地進口洋槍洋炮裝備淮軍和練軍,同時也裁減綠營的規模方便建設練軍;中法戰爭結束,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廷開始進口軍艦,並派遣留學生赴洋進修海軍學務;甲午戰爭結束,新陸軍的訓練立即展開,而八國聯軍入侵,舊式軍隊全軍覆沒,袁世凱著手訓練北洋軍,清廷對北洋軍的投資毫無保留,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國內裝備和訓練度最優的軍隊。
說清朝沒有投資武裝部隊,那也是冤枉,清政府末年的財政支出可是大部分投向軍隊建設的。
每一場對外戰爭和談之前,清廷的軍備花費至少都有一千萬兩白銀,兩場鴉片戰爭耗了清政府至少2000萬兩白銀,甲午將整支北洋軍隊賠了進去,李鴻章的淮軍死傷一大半,軍費耗資不知多少,八國聯軍侵華清廷,清廷將保底的武衛軍都交出去了。
清廷有沒有心跟列強來硬的,打長期戰爭?有,但錢花出去了有用才行。國庫見底,敵軍都打到京城來了,平時花重金訓練的軍隊死的死,跑的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