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臉,臉立即羞紅了,“陛下?沒事的話,我出去了?”
萌總裁急忙嗯了一聲,“去吧。”
曾思平噗嗤一笑,“謝謝陛下給我當老師。”
華皇故作成熟的笑了笑,望著曾思平嬌俏的身影,纖細扭動的腰肢,暗道罪惡罪惡,曾思平還太小,怎麼樣也得忍兩年。
華皇剛才的回答太簡單,其實有點在敷衍曾思平,滿清政權有劣根性,所以寧願給洋人當奴才,也不願買武器武裝軍隊,因為怕漢兵拿到先進武器推翻滿洲貴族。這頂多只能算一小部分的原因。
華皇給曾思平的答案有點胡扯,事實上,清廷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就立刻認識到了新式武器的厲害,隨即開始購買。
不管是老佛爺還是李鴻章,都是有眼光的。
二三十年以後,洋務運動發展,首先辦起來的也是武器工業,不能說清廷沒有拿錢買槍。
第一次鴉片戰爭裡英軍使用的武器是棕貝絲步槍,是一種燧發滑膛槍,雖然比清軍武器好很多但是絕對不是靠遠端攻擊就能擊敗清軍的。
英軍在戰爭中往往是率先發起白刃衝鋒的,是靠組織紀律和士兵格鬥素質擊敗的清軍。
實際上,當時廣東清軍也有部分裝備了燧發槍,這些燧發槍理論上和英軍的武器是同一級別的。但是裝備燧發槍的畢竟是少數,而且製作工藝和火藥質量很差,大部分清軍武器還是火繩槍,所以這一時期的清軍和列強的武器差距是最大的。
而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已經意識到了西洋武器的厲害,開始購買和製作武器。當時對待西方的文明有幾種觀點,有的認為應該全面抵制,有的認為應該中體西用,有的認為可以全面學習西方。但是即使是最頑固的保守派也並不反對西方的武器。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倭仁倭艮峰,也說過西洋器物除了武器之外一概不必要。注意是除了武器之外,說明清廷上上下下至少有一個共識:洋槍很厲害,要買來!
之後清政府和英法打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已經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宗棠的楚軍,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已經扛著夏普斯特和雷明頓膛線槍了,和列強的裝備差距很小了。
此時京旗部隊的神機營、火器營裝備的全是西洋槍炮,但是受限於**的軍制,中世紀軍隊拿再先進的武器也不可能打敗近代陸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由皇帝下令緊急製造,數月內,僅鎮海炮局就鑄成大小銅炮117門,耗資近11萬兩,效率低得令人髮指。洋務運動開始後,江南製造總局的開辦經費起初為54。3萬兩,1849年已追加到94。3萬兩。湖北槍炮廠,啟動資金80萬兩。
僅浙江機器局、金陵火藥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山東機器局、江南製造局7家軍工廠,總共投入資金就高達4200多萬兩!
由於洋務大臣們缺乏商業頭腦,盲目購置裝置,不但重複引進造成浪費,還時常被外商矇騙。晚清從國外買入艦船不足百艘,竟花去白銀2000萬兩,其間各種黑幕、醜聞不斷。
活動於中國的各外國官員、技術人員為了本國利益,慫恿清政府大量購買本國武器,德國人工程師要買德國貨,英國官員要買英國貨,價效比感人至極,清政府居然都不能分辨,國家的軍隊建設,絕不僅僅是有錢就能弄起來的。
還有,即便是買來了足夠打長期戰爭的軍火,滿清也不可能打持久戰,持久戰的前提是什麼?人民戰爭。這就意味著什麼,要發動群眾。然而滿清最怕的是什麼?就是發動以漢族為主體的人民群眾。
一旦漢族被髮動了,那滿清的執政根基就會不穩,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被髮動起來的漢族群眾的威脅,遠大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太平天國剛滅,滿清就忙不迭地要裁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
清朝閉關鎖國,拒絕外來先進事物,就是為了保持滿清騎兵不喪失優勢,防止數量很小的滿人,在火器兵器的時代,淹沒在漢人的海洋裡,連個浪都翻不出來。
清朝整個朝代政策的核心,不是中國傳統的治天下,而是為了保證“一姓之榮辱”,所以慈禧才會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換做其他朝代,早就被天下人罵死。
不只是敗戰賠款,在原本的歷史中,中法戰爭局勢後來逐漸向清方傾斜,但清廷高層還是放棄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並且開放了西南區域對法國的通商,法國勢力逐漸由西南滲透;中法戰爭期間,中日在朝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