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出現,算是極大豐富了百姓生活,至少在茶餘飯後,有了談資。尤其是城市裡的百姓,哪怕不識字,也喜歡抽空去茶館,茶攤坐坐,專找那種有人讀報的。
要一壺茶,聽一段報紙,即解了渴,又充實了精神,可以帶著雙重滿足,回家睡覺了。
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老百姓獲取資訊的渠道相當有限。或者乾脆點說,幾乎為零。
首先,書籍是很昂貴的,其次除了四書五經之外的雜書,由於印刷數量稀少,價錢更昂貴,或者乾脆就是有價無市。
滿世界找,也買不到一本。
所以說很多窮書生,只會之乎者也,一點有用的東西都不知道,那也就不奇怪了。
普通百姓瞭解歷史,瞭解外面,除了長輩講故事之外,也就是一些說書唱戲的江湖藝人。
能從家裡學到多少,那要看長輩如何,通常世代務農的家庭,又能知道多少呢?
至於江湖藝人,他們倒是口若懸河,可仔細一聽,就知道他們講的東西,和歷史大相徑庭,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像三國這種重災區,藝人只是撿前面熱鬧的講……哪怕是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多數情況,也不會講到結尾,甚至到走麥城,或者白帝城託孤之前,就給結束了。
畢竟後面越來越悲傷,普通的百姓大約也和讀者們的胃口一樣,我看書圖個樂,憑什麼寫那些悲傷的部分,給我們個大團圓的快樂結局不行嗎?
你讓我們傷心,我們就不看,不花錢,讓你喝西北風去!
這樣做的結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很有趣的民間史學……在民間史學裡,大唐朝是瓦崗山的那幫英雄好漢打出來的,李世民就是個很文弱的擺設。
岳飛的後人是繼承遺志,發兵北伐的,那個讓人咬牙切齒的金兀朮,是被牛皋俘虜了,還有氣死金兀朮,笑死牛皋的段子……在民間歷史的宇宙中,大宋朝自然是中興了的。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民間的故事的價值,這當然代表了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膾炙人口,流傳很廣,沒有什麼不好的。
只是在民間的體系之外,似乎應該有一個真正的歷史教育,讓百姓多瞭解一些真實,塑造共同的記憶,培養共同的價值觀。
這份文化的積澱,正是華夏文明的源泉。
而如今的大明,正在利用北伐的絕佳機會,果斷展開了補課行動。
經過報紙的宣揚,許多人第一次知道文天祥,知道了大宋滅亡於蒙古人之後,知道了崖山慘敗,神州陸沉。
再向前追溯,有靖康之恥,岳飛的冤案……讓人不忍卒讀。
過去張希孟寫文章,主要宣揚的範圍還是讀書人,各個學堂,也包括軍中將士,距離真正的全民普及,還有相當距離。
這一次卻是大不相同,至少對於市民來說,第一次相對完整接觸歷史,也是第一次知道張相公這些年在鼓搗什麼東西……
說來慚愧,以前總覺得張相就是那種能掐會算的活神仙,是上天派來,輔佐明君聖主的。
現在大傢伙才鬧清楚,原來張相是替大傢伙說話的,人家非但不搞什麼愚弄百姓的手段,恰其相反,人家是主張教化百姓,讓更多人讀書明理,都是為了百姓好的事情。
天可憐見,這都十多年來,張希孟的主張才終於傳播到了民間,成為許多市民耳熟能詳的東西……很慢嗎?
非但不慢,甚至還有那麼驚人。
畢竟才十年之功,就能得到這麼多人支援,如果再給二三十年,想要改變整個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瞭解歷史,追思文丞相,知恥而後勇。
燕雲十六州,北伐大都,收復故土。
飯館,酒樓,街頭巷尾,百姓們越來越多議論這些事情,越來越明白,北伐的含義。
蒙古人奪走了天下,把我們變成奴僕。
時至今日,我們要北伐中原,驅逐胡虜,把屬於我們的土地拿回來!
拿回來幹什麼?
既不能吃,又不能喝。
還要增加稅收徭役,辛辛苦苦,又要戰死疆場,有什麼必要嗎?
有!
當然有!
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的人,誰過日子不想家業興旺?不想今天買個椅子,明天買張床?
家要越過越興旺,國家就要越來越大,老祖宗沒丟的土地,我們要守住。
老祖宗丟了的土地要拿回來。
老祖宗沒佔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