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

是沒走,還留在北平,但也是不斷籌措糧餉軍械,支援用兵。儘管三個人都堪稱大缺大德的典範,但他們各自有所求,幹起事來,格外賣力氣,絲毫不敢打馬虎眼。簡直比那些君子強多了。

而就在忙碌之中,朱棣收穫了一封來自張庶寧的長信,內容很多,張庶寧寫了足足有三萬多字。

相比起朱棣嚷嚷著幹大事,張庶寧寫得就實在多了。

這是他隨著一位學堂的先生,做得調查。

同樣參與調查的,還有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走訪山東各處,一共去了三個府,十多個縣。

洪武十一年的寒假,都在忙活這件事。

本來張庶寧年紀還小,沒有資格參加,他是主動申請,經過先生點頭,他才有機會參加的。

可是一番調查下來,讓張庶寧嚇得不輕。

他在信裡跟朱棣講,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問題,也就是說,當初他爹留下的均田法令,留下的田賦制度,有著巨大的漏洞。

如果在十年之內,不能儘快拿出方案,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你也知道,我爹有著很高很高的聲望,我的這位先生,能夠研究我爹的漏洞,拿出詳實的證據,證明我爹的錯誤。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儒士風采。此番到復旦學堂,認識的朋友不多,但是能遇到一位名師,我十分幸運。只是他還不知道我爹就是張相公,不知道以後他會有什麼想法……”

張庶寧寫了很多,朱棣都耐心看著,他也替張庶寧遇到自己佩服的名師,感到高興。

但是這位老師,究竟研究了什麼東西,能讓張庶寧如此欽佩呢?

其實他研究的東西也不復雜,就是根據他的調查,當下山東的家庭當中,在洪武三年之前結婚的家庭,普遍有五個以上的孩子。

這段時間,正是大明收復山東,並且開始恢復民生的日子。

每家五個孩子,幾乎是平均兩年就一個,有點甚至更多。

而最早的那一批孩子,現在也快十歲了。

這意味著什麼呢?

再過五年,最多五年,就有一大批年輕人,需要成親,建立自己的家庭。

還有一個要命的問題,這一批孩子,他們出生之前,已經完成了一次按人頭分田……也就是說,他們是沒有土地的。

在成年之前,讓父母養著,吃家裡的,沒有問題。

但是一旦成親,是不是要給他們解決生計的問題?

所以調查的結果,就是最遲在五年之前,就要著手進行新的土地劃分,要給新出生的人分田!

這個結果倒也不讓人那麼吃驚,畢竟當初張希孟在制定分田辦法的時候,就提到了,在十年,二十年之後,要重新劃分。

就像府兵制一樣,這也是歷史已有的東西。

但是這位復旦學堂的先生,指出了一個問題,一個和以前不同的問題。

當初張希孟設定田賦的時候,採取的是梯次徵稅……也就是糧食越多,交的越多。

毫無疑問,這是個很公平合理的東西,哪怕現在看來,田多糧多,就多交稅,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可問題也就出在理所當然上,因為一家五六個孩子這麼生,人口的增加,遠遠超過了土地的上限。

也就是說,下次分田,即便一切都順利,每個人頭,能拿到的土地,都會大大減少。

譬如說原來一對夫妻,能拿到一百畝田,到了現在,他們生了四個孩子,一家的田,就要分到五家。

每家的田畝數量下降到二十畝,而按照梯次納稅的規律,實際上繳納的田賦,會大大下降的。

這也不復雜,就是個簡單算術,假如一家一百畝田,產糧一百石,採用梯次納稅,五十石以上,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朝廷能收到多少稅?

可如果分成了五家,每家只有二十畝,稅率又是多少?要交給朝廷的有多少?

這裡面的差額顯而易見。

也就是說,即便什麼都不變,一切順順利利,在下一次分田之後,大明朝的田賦收入,也會急速下降。

無關土地兼併,也無關逃避稅賦。

當初就是這麼設計的。

根據他們的計算結果,下一次分田,大明的田賦一項,至少下降三成,甚至會更多。但如果不重新分田,新生的人口,就失去了土地,很難生存下去。

需要如何生存?

和這件要命的事情比起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