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沒有接受張希孟的建議,白瞎了那麼好的三個名字。要知道這可是一生要強的大佬勳花錢請人代筆,獲過獎的自傳啊!
你只要同意這個名字,回頭讓我幫你寫,別的不說,把你送上“明勳祖”寶座,還是沒問題的。
很顯然,朱元璋和勳宗那種不愛作為的不一樣,他不只是愛做事,而且精力超乎常人。
本來朱標監國,老朱無事可做,這位心情就不好,他留在北平,遲遲不願意回應天,也有這個考慮,畢竟他回去了,還能幹什麼?
跟兒子奪權玩嗎?
可是這次和張希孟談話,讓老朱開啟了思路……沒錯,他已經建立了大明朝,而且還治國十多年,這個大明朝已經初具規模。
朱元璋繼續勞心勞力,勵精圖治,估計也就這樣了。
繼續嚴厲整頓官場,殺幾個貪官汙吏,也就是這樣了……更何況這種事情朱標都可以做,又何必老朱費心思。
朱元璋應該做的是和張希孟一樣,從政務當中跳出來,替這個天下定規矩,拾遺補缺,精心呵護,讓大明朝能發展得更好。
從某種角度來說,大明朝也是朱元璋的兒子,是他一手創立的,到了今天,該讓大明朝像是成年的孩子一樣,自己執行發展。
朱元璋只要在旁邊看護,提供指導和監督,也就是了。
沒錯!
這就是張希孟嚷嚷著要閉門著書的原因所在!
這個傢伙,一肚子算計,心眼比誰都多,想得比誰都長遠,提前多少年,就把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問題是你怎麼不跟咱說一聲啊?
就憑咱們的關係,你開誠佈公,跟我掏心掏肺講清楚,咱們君臣一起佈局,共同進退,難道不好嗎?
在你眼裡,咱朱元璋就這麼糊塗?
非要貪戀權力,連自己兒子都不讓嗎?
而且這樣也不是放棄天子權柄,而是換一種方式,來治理這個國家。
這不是挺好嗎!
朱元璋仰天長嘆,“妹子,咱跟你說,這個張先生,心眼太多,一點也不實誠,咱以後一定要防著他,千萬別吃虧了。”
馬皇后都懶得聽了,“朱重八啊,你清醒點,別的不說了,你說自己寫書,寫你這些年的經歷,你有那個本事嗎?你這幾年,是讀了不少書,認了不少字,也會寫幾首歪詩,但你想寫書,不還是要靠張先生嗎?”
“而且這種關乎國家的大事情,只能你自己想,哪有張先生教你的道理?”馬皇后簡直是耳提面命了。
“我勸你一句,多請教人家張先生,別鬧笑話,你想寫書,想為了國家規劃未來,這事情是張先生的本事,你多跟他聊聊最好。”
馬皇后這一番教訓,算是讓老朱涼快了,也冷靜下來。
他能打仗,也能治國,但是涉及到總結經驗教訓,寫成書籍,給後人參考,那就不那麼容易了。
首先一點,就是要怎麼立意!
寫這個東西,是要給自己擦胭脂抹粉嗎?
很顯然不是的。
要想讓後人參考,那就必須真實。
朱元璋花了幾天時間,努力回憶當初的日子,尤其是童年,自從記事開始。
經歷的種種,包括給地主放牛,家庭劇變,寺裡出家,流浪在外,所見所聞,一直到決定投軍。
朱元璋計劃著用十萬字左右,甚至更多一些,寫清楚民生,以他們一家為藍本,仔細分析,講清楚他們經歷了什麼,同時期的百姓經歷了什麼……
其實只要把這事情寫清楚,有些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是他朱元璋天生反骨,也不是他天命所歸……而是這個大元朝,真的不給人活路,和他一樣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
千萬萬萬的怒火,匯聚成了紅巾起義。
這才有了覆滅元廷的怒火。
這第一本結束之後,到了第二本,就該寫自己如何發展壯大,建立大明……到了這個環節,張希孟就要冒出來了。
因為有太多的事情,都是他和張希孟一起商定的。
前面他無所謂了,到了這一步,就要剖析這些決定,仔細審視種種的安排……老朱不停在腦海裡,一遍一遍過著這些事情,他還挺高興的,彷彿又回到了從前。
老朱沉溺其中,不停忙碌著。
外面其他人更沒有閒著,藍玉已經統兵進入高麗。而李善長也前往遼陽,調配後勤。
朱棣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