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督聯盟中日子最難熬的就是雲貴總督張亮基,老爺子年紀大了又不是衝鋒陷陣的武將出身,面對境內層出不窮的叛亂實在有心無力。
幸好吳可這個女婿還算給力,待兩廣地盤安穩之後便立即派兵進入貴州雲南兩省,幫助當地清軍圍剿叛亂。
因為貴州七山兩水一分田的險惡地形,兩廣清軍一時施展不開很難發揮士精械良的優勢,只能一點點蠶食叛亂武裝的生存空間,跟一窮二白的叛亂分子互拼消耗,想要在短時間內取成效不太容易。
雲南情況雖然好上一點卻也好得有限,這裡餓地理環境沒貴州那般險惡,但也不怎麼適合大軍行動,民族情況又複雜得很稍一不慎就有亂子發生,加上又與緬甸以及安南交界情勢複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穩定下來的。
顯然朝廷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雖然雲貴兩地一直叛亂不斷,但張亮基的總督位置還是非常穩固的,只要不出現波及整個西南的大亂子,朝廷也不好得罪南方三督聯盟將張亮基撤下。
南方三督聯盟控制下的南方地區戰亂算是逐漸平息,就算最不穩定的雲南與貴州兩省,叛亂範圍已經影響都已經壓縮到一頂範圍,對於南方三督轄下整體局勢影響不大。
而臨近的兩江戰事也逐漸止息,湘軍在攻破金陵城達到頂峰之後,正在曾國藩的指揮下裁軍縮減規模,雖然小的戰事依舊不斷但大戰事卻是完全止息,兩江三省也都開始了休養生息。
可以說,同治四年的南方地區難得的穩定下來,各省戰事都逐漸平息開始了盞後恢復,眼下著朝廷的錢糧財賦之地將恢復正常,可誰也沒料到這時河南卻出了天大漏子,被朝廷依為心腹干將,制衡湘軍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竟然在高樓寨一役中全軍覆沒。
訊息傳出天下震驚朝廷震動,各地被壓制下去的叛亂武裝更是精神大振,竟有那麼一些死灰復燃的跡象,情況一下子變得十分嚴峻。
“廢物,真真是廢物!”
吳可得到訊息之時,氣得摔了手中茶杯臉色一片鐵青。
好不容易壓下心頭熊熊怒火,他急忙叫來情報幕僚,索要河南戰事的具體情報,他要搞明白號稱滿清精銳之師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是怎麼敗在捻匪手中的,這一變故讓他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後,以太平軍起義在全國掀起的叛亂浪潮走向低潮。
而捻軍和太平軍餘部沒有被清軍的血腥鎮壓所嚇倒,而是繼續跟清軍作對,引來大股清軍的瘋狂鎮壓。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兩部太平軍二三千人,於鄂北地區與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捻軍二三萬人匯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軍、捻軍也陸續前往集中。
接著,他們在豫、鄂邊境進行合併和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捻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牛宏升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
軍隊則沿用捻軍編制,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捻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這麼一大股叛亂武裝集結,朝廷又怎麼可能熟視無睹,立即派出蒙古鐵騎圍追堵截,誓要將這股叛亂武裝全部殲滅。
1864年12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旋即而進。12月7日,賴文光等督軍敗僧軍於襄陽,然後揮軍北上,進入河南鄧州(今鄧縣)境。
賴文光、張宗禹等選擇鄧州西南的唐坡為防禦基地,挖壕築壘部署兵力。12日,僧軍分左、中、右三路發動進攻。捻軍首先打敗清軍右路步隊,然後從側後抄襲清軍的中、左兩路,大敗僧軍。
1865年1月28日,捻軍經伊陽(今汝陽)返回魯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然後回軍猛擊,並以馬隊從後抄襲。僧軍大恐營總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率部先逃。
捻軍乘勢奮勇殺敵,先後斃清軍翼長恆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營總常順等多人。僧格林沁在總兵陳國瑞援救下,才倖免於死。
僧格林沁經鄧州、魯山兩次大敗之後,氣急敗壞將首先敗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庫處決,藉以鎮懾所部,然後他便決心猛追捻軍報仇雪恥。
捻軍本來準備西進陝西,由於清軍防堵甚嚴,於是決定在河南境內與僧軍繼續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