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起,美戰略空軍B —29重型轟炸機改為2000~6000米的低空投擲燃燒彈,對日本大中城市全面實施地毯式轟炸。自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14日的9個半月中,美航空兵共出動B—29重型轟炸機17500架次,投彈16萬噸。
與此同時,美軍從1944年3月後,在關門海峽兩側和神戶、廣島、佐世保等港灣進行大面積佈雷,封鎖水道。美第20航空隊對日本的空中佈雷持續4個半月的時間,出動飛機1。7萬架次,共投水雷1。2萬枚,擊沉擊傷日本船隻670艘,共139萬餘噸,使日本海上交通陷於停頓。
總之,美軍對日加強轟炸和封鎖以來,使日本戰時經濟進一步陷於崩潰、癱瘓的境地,其煉油工業生產下降了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骨架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則下降了70%。 600多家主要軍事工業工廠不是被炸燬就是遭到嚴重破壞。到1945年春夏,日本駛向南方的船隊被迫停航,向北航行的船隊幾乎大部分被擊沉。海外交通陷於癱瘓,原料無法運輸,工廠遭到破壞,石油、糧食進口已不可能,各種物資極端匱乏,日本法西斯已面臨絕境。
三、蘇對日宣戰,出兵消滅關東軍主力
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辰高戰爭指導會議於1945年7月27日開會,討論波茨坦公告與蘇聯調停的問題。以軍部阿南惟幾陸相、梅津美冶郎參謀總長等主戰派以種種條件為理由主張全面拒絕波茨坦公告;以東鄉外相等人則認為:蘇聯政府未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名,因此蘇聯對日本仍然保持著法律上的中立,且盟國對過去所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有所緩和,所以應當先看一看蘇聯的態度,然後再最後決定日本的態度。7月28日,鈴木首相屈服於軍部首腦的強烈要求,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告說:波茨坦公告只不過是《開羅宣言》的“舊調重談”,“政府認為(公告)並無任何重要價值。只有對它置之不理。”'〔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發全史》,原書房,1970年版,第920頁。'
日本公開拒絕波茨坦公告,盟國只有對日本法西斯進行最後一戰。美國杜魯門政府為了爭取掌握佔領日本的主動權,急欲想單獨迫使日本投降,以便獲得在戰後同蘇聯對抗的有利戰略地位,遂於8月6日搶在蘇聯出兵之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9日,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毀滅性武器——原子彈的兩次轟炸,使日本兩個城市遭到空前災難。當日,廣島市民死傷17萬人,長崎居民死傷6。6萬人。由於日本統治集固執意拒降和頑抗。致使日本國民遭受了災害。美國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迅速投降。
8月8日17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滕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書,宣佈參加波茨坦公告,並當面宣佈,蘇聯從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蘇聯政府對日宣戰書的具體內容如下:
“在希特勒德國失敗與投降後,日本是依然堅持戰爭的唯一強國。美、英、中三大強國今年7月26日,關於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已被日本拒絕,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解遠東戰爭的建議已失去了一切根據。鑑於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建議蘇聯政府參加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這樣使戰爭結束的時間更加接近、減少犧牲者的數目,並加速一般和平的最早恢復。蘇聯政府忠實於其對盟國的義務,接受了盟國的建議,並參加盟國今年7月26日的公告。蘇聯政府認為蘇聯政策的這一方針,是能使和平更加接近,解除各國人民進一步的犧牲和苦難,並使日本人民避免德國在其拒絕無條件投降後所遭受的那些危險與毀滅的唯一方法。由於上述各點,蘇聯政府宣佈:從明天即8月9日起,蘇聯將認為其本身已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1945年8月8日。”
與此同時,蘇聯駐東京大使馬立克將蘇聯政府這一宣言通知日本政府。
蘇聯對日作戰,既是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所承擔的在德國投降後兩或三個月參加對日作戰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義務,也是蘇日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蘇聯對日宣戰,大出日本意料之外。日軍原來判斷,蘇軍對德作戰結束後,需要體整,對日作戰時間可能在1946年春,最早也要在1945年9月上旬;蘇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可能由蘇聯遠東濱海地區向中國東北實施。關東軍根據這一判斷,把防禦重點定在中國東北的東部方向。
8月9日零時,蘇軍發起對日作戰,到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