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民主空氣和自由環境,為革命和抗日文藝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條件,各種文藝組織、文藝社團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早在1936年11月22日,由丁玲、伍修權、徐特立、李克農、成仿吾等發起成立了陝甘蘇區第一個文藝領導機構——中國文藝協會,使陝甘蘇區文藝運動由零星的分散狀態發展為有領導、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活動。
1937年11月24日,陝甘寧邊區成立了文化界救亡協會(簡稱“邊區文協”)。它具有更廣泛的群眾性,含有社會科學研究會、國防教育研究會、國防科學社、戰歌社、海燕社、音樂界救亡協會、世界語音協會、新文字研究會、民族娛樂改進會、抗戰文藝工作團、文藝界抗戰聯合會、文藝突擊社、詩歌總會、戲劇界抗戰聯合總會、文藝顧問委員會等眾多文化藝術團體。協會的任務“在於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喚起我們偉大人民群眾之民族的自覺,爭取思想界的民主,擴大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運動。”
1939年5月14日,又成立了與“邊區文協”並行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簡稱“延安文抗”)。陝甘寧邊區還成立了其他專業性的協會,如1938年1月9日成立的“陝甘寧邊區音樂界救亡協會”(簡稱“邊區音協”),1939年2月10日成立的“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邊區分會”(簡稱“邊區劇協”)和“陝甘寧邊區美術工作者協會”(簡稱“邊區美協”)。這些協會活動內容甚多,如組織創作,觀摩演出,舉辦展覽,創辦期刊,開辦講座,進行輔導評獎等等。陝甘寧邊區還湧現出許多文藝社團,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抗戰劇團”、“西北戰地服務團”、“烽火劇團”、“邊保劇團”等,出版了《文藝突擊》、《文藝戰線》、《文藝月報》、《新詩歌》、《部隊文藝》、《歌曲月刊》、《部隊歌曲》、《邊區戲劇》等幾十種文藝刊物,創造出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詩歌、音樂,有力地促進了陝甘寧邊區抗日文藝的發展。
陝甘寧邊區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結合起來,構成了陝甘寧邊區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宏圖,為把邊區建設成為全國模範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六章 陝甘寧邊區的建設和鞏固
第二節 陝甘寧邊區的軍事建設
一、八路軍留守兵團的建設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八路軍第115師炮兵營、輜重營,第120師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及第359旅第718團,第129師特務營、工兵營、炮兵著、輜重營及第385旅(欠第769團),共9000餘人,留守陝甘寧邊區,與陝甘寧邊區地方武裝保安隊和自衛軍,擔負保衛邊區的任務。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延安成立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以蕭勁光為主任,統一領導和指揮各留守部隊。
1937年9月,在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之下,成立東地區與西地區兩個留守處。以神木、府谷、靖邊、安定、志丹、膚施、甘泉、鄜縣、洛川等縣劃為東地區留守處,陳伯鈞為主任,陳先瑞為副主任,統一指揮第120師第718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和第115師炮兵營、輜重營;以定邊、鹽他、環縣、慶陽、合水、正寧、栒邑、淳化等縣劃為西地區留守處,王宏坤為主任,王維舟為副主任,統一指揮第129師第385旅旅部、第770團和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
1937年10月2日,八路軍各留守部隊除第770團番號不變外,統一改編為警備第1~第8團。另有騎乓營和鄜甘獨立營。12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改稱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曹裡懷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的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戰鬥準備,培養與積蓄幹部。留守兵團由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1938年1月,成立綏德警備司令部,陳奇涵任司令員,郭洪濤任政治委員,畢佔雲任參謀長,張際春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3月,日軍對邊區河防開始發起進攻。為統一邊區武裝部隊的指揮,增強河防保衛力量,4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所轄地方部隊,統歸留守兵團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