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7部分

劉澤此時已經走到了大殿之外,陪同劉澤前來的趙雲和陳登此時也只能是止步於此了,按照慣例,朝臣上殿之時都是要將佩劍交出來,脫掉鞋子,疾步趨行。靈帝朝時,劉澤也是覲見過天子的,所以這些規矩他自然都懂。

就在劉澤剛脫掉左腳的鞋子的時候,黃門侍郎一路飛跑著過來,道:“奉聖諭,徐州牧劉澤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劉使君,請!”

劉澤微微一怔,這劍履上殿的待遇那可是一等一的殊榮,大漢朝四百餘年能享受這個殊榮的廖廖無幾,大漢開國之時,漢高祖劉邦以蕭何最為功高,特別賜下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待遇,這幾乎也就成為了功臣的不二殊榮。歷史上霍光、梁冀、侯景等人都享受過這種待遇,董卓亂政之時就曾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而現在的朝中,能夠享受這個待遇的,自然只有曹操一人而已。

“臣劉澤遵旨!”既然皇帝陛下親賜了這項殊榮,劉澤自然也沒有違旨的必要,何況對於劉澤而言,這也僅僅是一項禮儀而已,其實也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劉澤更關心的是上殿之後的事。他從趙雲手中接過盛放著傳國玉璽的匣子,雙手捧了,高階在胸前,穿著鞋子,在黃門侍郎的引領之下,邁著方步,走上殿來。(未完待續。。)

第469章 覲見陛下

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無不側目以視,雖然說劉澤平定袁術奪回玉璽有功,但漢獻帝直接就賜給劉澤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殊榮多少都出乎百官們的意料,眾官的目光都投向了此刻在大殿之上唯一能有同樣待遇的曹操。百官大都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朝議之時也是唯曹操馬首是瞻,雖然多數的官員對此都頗有微詞,不過曹操沒有表態,他們自然也不敢多說什麼。

曹操沒有理會百官的目光,細目微閉,端坐如老僧入定。

劉澤行至駕前,施禮道:“臣徐州牧鎮東將軍劉澤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此次招劉澤入許都,完全是獻帝自個兒的主意,這位十九歲少年天子雖然是飽經磨難,但他卻始終沒有屈從於自己的命運,雖然他自認為比不了開基創業的高祖皇帝,比不了雄才大略的孝武皇帝,但他一直將中興漢室的光武皇帝作為自己的楷模,企盼著有朝一日能除盡奸佞,還劉氏皇朝一個朗朗乾坤。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自從他被董卓扶立為帝之後,幾乎就沒有過一天順心的好日子,先有董卓之殃,後有李郭之亂,顛沛流離,苦不堪言。後來得了曹操,以為是社稷之臣,不意跟董卓相比也是別無二致,專國弄權,擅作威福,嚴然有篡位自立之心。

獻帝自幼聰慧,登基之後又飽受離亂之苦,雖然尚未到及冠之年。心志卻比尋常少年要成熟的多,曹操謀逆之心他豈可不聞,只是苦於曹操大權在握,自己形同傀儡,根本就無力和曹操來抗衡,此次召劉澤進京,就完全有要劉澤帶兵前來勤王的意思。

但不知是劉澤不明白自己的意思,還是劉澤畏懼曹操的勢力,此次劉澤護送玉璽上京,只帶了五百騎兵而來。想要對付曹操。這五百騎顯然是遠遠的不夠。這讓原本對劉澤寄以厚望的獻帝劉協不由地為之失望。不過獻帝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宣劉澤上殿的時候,特別地命黃門侍郎前去傳諭,給了劉澤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權力。

等劉澤至近前行禮之時。獻帝這才看清了劉澤的模樣。不禁是悚然一驚。因為他認出了劉澤正是當年在北邙山的救駕之人。當時獻帝還不是皇帝,當皇帝的還是他的哥哥少帝劉辯,他還只是陳留王。被張讓挾持著離開了洛陽的皇宮,逃逸在北邙山之中,幸虧一位禁軍頭目救駕及時,少帝與他才沒有為張讓所害。獻帝一直感恩在懷,不曾忘卻,只是很來便出現了董卓擅權專政,天下大亂,獻帝再想找到這位救命恩人就如同是大海掏針,不過這位恩人的相貌,獻帝當時雖然年幼,但卻也一直牢記在心,始終沒有忘卻,想不到當年有救駕之恩的人竟然就是徐州牧劉澤,這讓獻帝不禁是喜出望外。

“劉愛卿平身——”

劉澤恭恭敬敬地道:“謝陛下!”而後退至一邊垂手而立。

獻帝難掩心潮的澎湃,道:“想不到劉愛卿乃昔日在北邙山救駕之人,朕多年以來一直苦苦尋找始終不得,未料到今日得睹真顏,竟然是劉愛卿救的駕,朕當好好謝之。”

百官俱是一怔,獻帝所提用的北邙山之事諸官都是很清楚的,張讓誅殺何進,挾持少帝與當時還是陳留王的獻帝逃到了北邙山,不是有句童謠說“帝非帝,王非王,千騎萬騎走北邙”,說得就是當時的情形。不過獻帝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