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創業於新型中小城市(6)
危機以來,中國的出口壓力越來越大,“走出去”越來越困難,政府不斷出臺提高出口退稅的政策,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不明顯也不會持久,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十分嚴峻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還進一步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要在堅持“走出去”的前提下,高度重視“走下去”的戰略意義。
必須進一步調整結構,大力培育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全面增強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遺餘力地抓緊實施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農機下鄉等“走下去”運動,積極發展農村旅遊休閒消費,拓寬農村文化消費市場,在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的同時,使農村特別是縣級中小城市成為“燎”中國經濟之“原”的“星星之火”。
在這個“星星之火”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可以進一步推動城鄉統籌和地區協調發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可以把刺激經濟增長與有效增加就業結合起來,找到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工作的立足點和結合點。我們可以看到,新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新型農村養老保障試點工作,新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等工作,最後的落腳點可能都在縣級中小城市。
一個“星星之火”,兩個“星星之火”……最終必會形成燎原之勢。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希望。
不要“紅裝”,要“綠裝”
縣級中小城市大面積崛起必須是科技創新主導的綠色崛起。中小城市在綠色崛起方面具有後發優勢,不能走大城市的老路子。必須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消費、新工具、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產業,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迴圈經濟和綠色經濟。這是科學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從“快”發展到“好”發展、從“黑色”發展到“綠色”發展的關鍵。
縣級中小城市如何崛起?還要繼續挖煤鍊鐵嗎?還要大規模發展火光熊熊的“紅色”傳統工業嗎?顯然不是,要走綠色道路。縣級中小城市應該是中國切實走上綠色道路,切實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切入點。
過去的30年中,中國以大城市化為載體,已經走過了以大幅增加勞動力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和以大幅增加生產資料投入為主導的發展模式。30年後的今天,中國不應再重回老路,必須以縣級中小城市為載體,走一條內涵式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條道路要依靠創新和科技,還必須起到節能減排的大效果。中小城市的後發優勢,恰恰可以透過建設推廣生態住宅、新能源汽車、綠色農業、生物產業、現代中醫藥等新產業來完成。這些新時期最需要的新玩意,大城市做起來成本高得多。
1997年,依靠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才避免了亞洲金融風暴的巨大沖擊,當然也完成了中國的大城市化。10年後,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而言,推動綠色產業、綠色經濟和綠色消費的意義,將不亞於1997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對中國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這一次要在縣級中小城市上做大文章。
目前,作為世界第一排放國的美國,為了擺脫金融危機,一反常態,大搞綠色經濟,將可能大大減緩歐洲對其汙染的批評,而後者會把批評的矛頭更多地轉向作為世界第二排放國的中國,歐洲一些國家可能借助綠色壁壘進一步使中國出口降低。雖然實際上我們很早就開始進行節能減排的實踐,但在目前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狀況下,必須將節能減排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當今世界有兩怕,其一是怕貿易變冷;其二是怕地球變暖。當今世界有兩怕,其一是怕貿易變冷,要想不讓貿易變冷,必須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其二是怕地球變暖,要想不讓地球變暖,必須堅持節能減排。
我們要從三個方面深入挖掘綠色潛力:一是深入挖掘中小城市的綠色潛力,這是最大的潛力;二是深入挖掘大城市現代化的綠色潛力,雖效果不會太大,但也必須遏制住環境汙染惡化和資源浪費加重的趨勢;第三,深入挖掘農業產業化的綠色潛力。
3 對科技的深情呼喚(1)
歷史中為什麼會走來此次大危機?紙幣為什麼會在全球範圍內和資源一拍即合?因為以生產資料和機器為第一生產力的舊工業化模式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只能靠金融手段佔有資源;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創新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