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只有一個念頭:第一名,然後“轉系”。
第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他打破了自己的紀錄,成為全班第一名。第二個學期結束了,還是第一名。
過去從來沒有做到的事情,現在做到了。很多人遇到這類情形,都會以為,這是因為事情更容易做了,其實這是因為你的潛力被更多地激發出來了。激發潛力的最重要的力量,不是來自別人的強迫,而是來自你內心的渴望。
大學二年級開始的時候,維英成了電機系的一個學生。
過坎的制度
他們的問題不是不夠優秀。他們的問題是,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過來,從來沒有想一想,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張宏江
張宏江在鄭州大學畢業之後,又去丹麥留學,在那裡領教了西方社會的文明。他後來說,他可以肯定“西方的教育能讓孩子更快樂,並且逐漸發現自己的潛力”,而且還驚訝地發現,他可以用非所學,所以他才“決定改行”。這想法一定有他的“鄭州經驗”和“丹麥經驗”做基礎。事實上,這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計算機影片檢索領域的開拓者,如今所做的工作的確與他在學校裡學的東西相去甚遠。
2003年春季一個氣爽心怡的中午,他坐在上海西郊賓館一個安靜的角落,回顧自己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求學經歷——葉縣中學、鄭州大學、丹麥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不禁連聲慨嘆:
最近這些年我總是到一些大學去演講,很多學生問我:“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淘汰率是不是很高?”
我說:“是的,大約有30%的人最後是要離開的。”
他們於是問:“被淘汰的人是不是表現不好?”這是他們經常要問的問題。於是我就回答:“其實,有些人離開研究院不是壞事。他們的問題不是不夠優秀,他們的問題是,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過來,從來沒有想一想,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東西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他們都瞪大了眼睛,好像不明白,於是我就慢慢解釋:
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一種“過坎的制度”。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他的目的不是發現自己的潛力,甚至也不是學到一些東西,當然更不是享受生活。他的目的只是考上一個好大學,只要翻過一個一個坎就行了。一切都是順理成章,不用懷疑。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後來的那些人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比如一個人如果在小學是第一名的話,很自然地就要考上本地最好的初中。如果初中又是第一名,那麼就會去考最好的高中。然後高中還是第一名,那麼必定去考一流的大學。如果他在大學又很優秀,於是就去讀碩士,讀博士。就這麼一路走過來,到什麼時候就幹什麼,從來沒有想過“我為什麼要去讀大學,為什麼要去讀博士”。最後他可能會發現,他一直在努力爭取的東西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不是適合他的,他的興趣原來不在這裡,但是他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所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不去的人覺得自己是“失敗者”,過去了的人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他也許根本就不該過那個獨木橋,不該讀博士。他如果把讀博士的4年時間拿去學習別的東西,可能要好得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駭客”(1)
有的人把人家的網站都弄垮,叫駭客。有的人技術很好,也叫駭客。駭客的意思太多了。如果你認為“駭客”也是好人,那我就是“駭客”。
——蝶雨
“我們發現了一個駭客,在中國。”
2003年1月的一個早上,張亞勤來到辦公室,開啟電子郵箱,這一行字立即彈出來。
郵件來自微軟公司總部的安全小組。這小組的職責之一是監視因特網瀏覽器在全球的執行情況,專門尋找“臭蟲”,然後彌補,同時還要監視網路上面神出鬼沒的“駭客”行蹤。
對於微軟公司來說,網上“駭客”的性質是不同的。有些“駭客”的確對微軟抱著敵意,專門尋找微軟軟體產品中的“臭蟲”,利用軟體本身存在的漏洞,去攻擊那些軟體使用者。這種攻擊帶有極大的破壞性,還讓微軟公司難堪。另外一些“駭客”則純粹屬於“技術狂”,對技術的熱愛導致他們去尋找大公司產品的毛病。他們決不出手攻擊網站,因為他們知道那是違法的,還會給別人帶來損失。但是他們通常把自己的發現在網路上公佈,還詳細說明,怎樣才能透過他們的“發現”,抓住軟體上的“臭蟲”大做文章。
根據微軟總部安全小組的判斷,新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