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祛病延壽等好處,所以還被稱為長壽餈粑。
餈粑作為一種食品優點很多,不但味道多種多樣,而且易於儲存和攜帶。不過製作起來相對費時,可能就因為這個原因,城市中很難見到。這也許可以算作是一種遺憾吧!
奉貢極品桂乳荔芋扣肉(圖)
桂林荔浦縣出產的荔浦芋頭自古有名,清朝時曾是廣西首選的貢品,於每年歲末向朝廷進貢。不過荔浦芋頭今日之名聲大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老百姓爭相品嚐,實在是“劉羅鍋”的名人效應所致。
我雖然不看電視,可是買菜還是去菜市場的。偶然發現菜市出現一種陌生東西,粗圓如石蛋,渾身鐵鏽色,不由心生疑問,經菜販解釋才知是荔浦芋頭。菜販將它好個誇獎,少不了搬出“劉羅鍋”作證。以買豬肉的價格買回兩個(足有四斤多),回家與豬肉同燉而食,香美無比,不禁大為讚歎:桂林真是得“天地之神秀”,不僅風景甲天下,芋頭也是天下第一。
芋頭又稱芋艿,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便有記載。荔浦芋頭相傳是從福建引種而來,個頭大,外形飽滿呈橢圓,一般單個重1000…1500克,大的可達2500克;芋肉色白,以鬆軟者為佳,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烹製為饌,風味獨特,堪稱芋中之王。
荔浦芋頭吃是吃了,畢竟烹製不夠地道,不敢妄稱知味。按當地人的傳統做法,荔浦芋頭須和五花肉同烹,經煮、炸、蒸製為“荔浦芋扣肉”。把五花肉煮熟、油炸,切成巴掌大一塊,厚重達一兩多,然後夾上同樣切成巴掌大小的芋頭,大火蒸至酥爛,翻扣入碗而成。
該菜色澤金黃,肉質酥軟,芋香濃郁,為桂北一帶居民婚嫁和節日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餚。
此菜進入桂林高檔菜館,經名廚師加以改進,將其演變為桂乳荔芋扣肉,材料中加了一樣桂林腐乳。桂林的腐乳也是非比尋常,質地軟綿細膩,香氣馥郁悠長,早在二百多年前即享有盛譽,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提出“廣西白腐乳最佳”的品評。桂林腐乳與荔浦芋頭聯合,更增加了菜餚的香醇和美味。吃此菜,在當地還有講究,吃的時候,應該一片芋頭配一塊扣肉吃,如果只揀芋頭吃,就會被視為不禮貌,因為荔浦芋頭為珍饈美味,只吃芋頭顯得頗為自私。
荔浦芋頭不但香醇甘甜,味道絕佳,而且常吃還有滋陰潤燥、補益中氣、強身健體的功效。桂林許多酒店還推出了荔浦芋頭宴,煽風助勢,借荔浦芋頭美名以招徠更多的遊人。荔浦縣也鄭重將其作為當地名牌加以註冊,據說市場上已經出現假冒荔浦芋頭。大概再過幾年,荔浦芋頭鐵灰色的外皮上還會貼上防偽標籤吧。
見識了荔浦芋頭之後,再看家鄉的小芋頭,真是相形見絀,覺得它稱為芋頭有點勉強,入菜缺少滋味,即使假冒荔浦芋頭個頭也太小了。
海南:天涯海角瓊菜香(圖)
海南島位置得天獨厚,食物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由於交通運輸落後,大大限制了島內經濟的發展。所以其飲食業也遠無廣東發達,但深受廣東的影響,並具有當地特色,特別是利用當地特產原料烹調的菜點,頗具海南風格。
其菜餚特點是清鮮為主,兼蓄其他。味型則視菜餚原料而定,如原鮮味、鹹鮮味、糖醋味、五香味、椰香味等等。來到海南,最宜品嚐以海南四大名特產或椰子等為原料烹製的菜餚;如來到黎族同胞聚居地,還可品嚐一下他們獨具民族特色的美食。
尊貴馴良的燕窩(圖)
我常想,如果中國的載人飛船哪一天登陸外星球,在奇妙的新世界裡,我們一定會先於其他國家找到一種可供人類食用的食物;那東西可能微小之極,然而卻美味無比。因為在地球上,中國人味覺之敏銳早已得到無數次的證實。
比如燕窩這種有千年歷史的美味。我們的老祖宗看見燕子在天上飛來飛去,就琢磨:這傢伙好吃嗎?至於為什麼燕子會飛,呆子才會問。經過一番研究,老祖宗得出結論:燕子並不好吃,但是燕窩卻是難得的美味珍饈。於是燕窩遂成為中華美食中的上品,流傳千古。
燕窩最早見載於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燕窩味甘性平。黃、黑、黴爛者有毒,勿食。”
《金瓶梅詞話》中則有“燕窩、魚翅絕好下飯”的說法。自此而後,關於燕窩的記載連篇累牘,不可勝數。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中就不厭其煩地反覆說到燕窩,以至被清人裕瑞批評為“寫食品處處不離燕窩,未免俗氣”。我猜,曹先生這麼嗦大概有兩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