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的人就太多了。但你知道這梅菜是怎麼來的嗎?
傳說在很久以前,當地山區有位窮苦的農民,靠打柴為生。一天,他又進山打柴,正巧在河邊碰到一位要過河的女子。山裡的小河也沒有橋,水很急,那女子不敢下水,農民便上前將那女子背過了河。為感謝他,女子送給他一包菜籽,並說:“種了這種菜後,你就不需要上山打柴了。”農民問那女子姓名,知其叫“亞梅”。他回到家便播上了菜籽,不久,一片綠油油叫不出名字的青菜便長出來了。秋天,他將收穫的青菜醃起來。過了春節,他取出醃好的菜,只見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做成菜吃,清甜爽口,鮮美宜人。他將菜分給左鄰右舍,吃不完又挑到鎮上賣。菜好吃,很快就有了名。左鄰右舍見這種從未吃過的菜很好,也想種植,紛紛向那農民討要菜種。就這樣,這種菜越傳越廣。因最早贈送菜籽的女子叫亞梅,人們便稱此菜為“梅菜”。有的人還說那送菜籽的女子是仙女下凡,特來幫助惠州窮苦人民的。
廣西:峻山秀水孕桂菜(圖)
廣西地處我國南部邊疆,南臨北部灣,多山少平原,屬亞熱帶,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烹飪原料種類繁多,為當地各民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民間飲食也頗為多彩。其飲食業受廣東菜的影響較大,經長期發展,逐漸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桂菜。
廣西菜按地域特點,可大體分為南寧地區、桂林地區和梧州地區三大地方風味。
桂林風味菜,源於桂北地區,以桂林為中心,善於運用炸、炯、燒、燉、蒸、滷、炒、拆燴、煎、扒、釀、扣、煲、氽等烹調技法;菜品清、鮮、脆、嫩、滑,口味鮮鹹微辣,適應性較強。
南寧風味菜,源於桂南地區,以南寧地區為中心。其菜餚口味偏重而味濃,講究脆、嫩、鮮、滑。
表情達意糯米餈粑(圖)
餈粑是一種用糯米制成的食品,我國西南眾多少數民族大都擅長製作,喜歡食用。每逢節令歲時以及婚慶喜宴,餈粑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除此,餈粑還用於祭祀、敬祖、建房等重要事務的儀式上,含意豐富,饒有情趣。
壯族是一個崇尚吃而待客熱情的民族,像北方許多城市一樣,他們見面的問候語也是“吃了嗎”?宴席上,他們則會頻頻舉杯敬酒,以示對客人的歡迎。壯族的餈粑有素餈粑、瞎餈粑、艾餈粑、簸餈粑等種類。一般製作是將素餈粑與芝麻同舂稱瞎餈粑,加鮮嫩艾草則成為艾餈粑。
桂西北的西林縣在慶祝婚禮喜事時會製作直徑1米的特大餈粑,用米上百斤,結婚時用於饋送,與親友分享。壯族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婚俗:男方迎接新娘必須準備餈粑。男方接親隊伍來到女方家,會發現大門緊閉。這時媒人便會將餈粑從門縫塞入,或者由圍牆拋入,等投入三五斤之多,裡邊的姑娘笑鬧夠了,門才開啟放接親隊伍進去。當地人稱這種餈粑為“敲門餈粑”。
瑤族製作的餈粑有糯米餈粑、糯玉米餈粑、棟樑餈粑、花餈粑等。其中最讓年輕男子垂涎的大概是花餈粑了。每年的4月8日是瑤族的女兒節。這一天,按照當地的習俗,未婚的瑤族姑娘要穿上節日的盛裝,來到當地風景最為美麗的地方舉行野餐盛會。野餐不允許男青年參加,如果哪個小夥子膽敢跟蹤偷看,被發現後會名聲掃地,連找物件都困難了。野餐中姑娘們會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的三樣食品——花餈粑、花蛋、花糖,又稱“三花”。花餈粑是在餈粑做好後,用小刀在上面雕刻各種花紋圖案,而且不能重複。姑娘們互相比較,以花樣新奇美觀者為心靈手巧。野餐時把花餈粑彙集一處,五彩繽紛,色彩絢爛,成為美食的花園。
毛南族的圓圓餈粑製作精美,外觀漂亮,為節日和婚嫁等日子增添了許多喜慶色彩。製作時,將糯米舂至軟綿,用手捏成盤子和碗碟一樣大的米粑,印上各種圖案的紅色花紋。冷卻後,米粑雪白晶亮,五角星、寶葫蘆、仙桃、金錢等各種圖案精彩紛呈,非常好看。食用時可甜可鹹,老少皆宜。毛南族在新屋上樑時會舉行一個特別的儀式:由外祖父從橫樑上把餈粑等食品、水果向四周拋撒,表示感謝親友,祝福主家事業興旺。來祝賀的人們以及看熱鬧的孩子便紛紛爭搶,氣氛熱烈。
巴馬瑤族自治縣的瑤、壯等少數民族每年農曆十月初十還會過餈粑節。每逢節日,他們便會製作火麻餈粑。火麻餈粑是將幹火麻籽磨粉,經煮、炒等程式加工成火麻膏餡,與舂為泥狀的熟糯米和制而成。這種餈粑清香可口,糯軟耐嚼,其風味之獨特,為其他餈粑不能比擬。而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鐵等多種營養元素,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