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他唱歌無數,有好歌也有爛歌。
但他就是這樣不屈不撓地唱過來了。
他的歌裡有一種親切,讓人覺得他是在唱自己,亦是在唱民眾。
也只有他,把自己認為要做的事情不停地做,直到別人估不到他在做什麼時他還在做。
沒休止地唱,沒間斷地填詞作曲,使之經常有吸引觀眾掏錢買票進紅館的理由,所以,他才能成為歌壇的長青樹,才能把自己傾倒歌迷的健康形象在紅館的舞臺上展示100回!
5。把蛋糕做大,再做大(1)
“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我的日文很好,其實我除了認識日文歌的日文外,對日文一竅不通。”
瞭解劉德華的人都知道,劉德華是從1990年開始學說普通話的。
在全香港會說普通話的藝人中,算他的普通話說得最好。
因此,他的國語歌就有了比較強的優勢。
剛開始學唱歌的時候,他多半唱粵語歌,到1992年以後,他唱的歌幾乎以國語歌為主。
劉德華喜歡唱歌,什麼歌都唱,不過仔細分析,他的歌還是有主次之分。
一是情歌,二是勵志歌。
情歌如《情感的禁區》、《錯覺》、《下雨晚上》、《謝謝你的愛》、《暗裡著迷》等;勵志歌如《真我的風采》、《中國人》、《獨木橋》、《按摩女郎》等。
在失意的時候,他用自己的歌激勵自己;香港迴歸的時候,他用自己的歌鼓勵所有的炎黃子孫;他還用富有親和力的歌,去鼓勵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的按摩女郎和計程車司機。
他的這種正直的情感,讓喜歡他的人覺得貼近生活,這也是他穩立歌壇20年不衰的關鍵所在。
1994年,他的《忘情水》面市。
人們立即從這首歌中聽出了華仔與以往的不同。
在他的嗓音中,渾濁的東西少了,一種金屬聲如天音降放般傳進人的耳際,從而使《忘情水》,傳遍大江南北,傳遍東南亞;後來的一首《中國人》,更是起到了激發愛國精神的作用。
為什麼他會被評為中國電影百年形象大使?
他身上的正氣,是他獲此殊榮的前提。
當然,這是後話。
從1989年到1992年,是劉德華在電影和唱歌雙雙獲得大豐收的三年。
在這三年裡,他平均每年拍片過10部,歌壇出碟共20多張,獲獎無數,被譽為演藝圈的“鐵人”。
有了這種雙重的影響力,劉德華覺得自己應該膽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大一些,儘快地把演唱事業這塊“蛋糕”做大,再做大。
若想把“蛋糕”做大,光靠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你就是把嗓子唱破也不行。
這裡人就那麼多,市場也就那麼大,只有儘快進軍香港以外的市場,才能讓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歌聲。
在香港,把“蛋糕”做大這個道理誰都懂,即便是一線當紅歌手,也不會放棄向香港以外市場拓展的機會。
這種拓展,除了傳統上的臺灣、東南亞市場之外,日本、歐美國家、以及廣闊的內地市場,都是近年來香港歌手們的搶灘之地。
劉德華在香港以外的市場算是拓展得比較成功的。
一直以來,華仔對西方唱片市場很有興趣,他把在西方歌壇爭得一席之地作為自己為之追求的目標之一。
但在目前,作為一名亞洲歌手,他覺得自己首先應該立足本土,力爭在亞洲有較大的知名度。
印尼、菲律賓、日本、韓國,對劉德華來說都十分重要,只有開啟這些國家的市場,才能算是紅遍全亞洲的歌星。
因此,他希望能夠透過各種途徑,讓自己的知名度在這些地區開啟。
在臺灣,在東南亞,在加、美,劉德華都有不小的市場,把“蛋糕”做得又大又圓。
可他是一個永不滿足的人,他希望自己在演唱事業上的這塊“蛋糕”做大些,再做大些。
這一回,他把目光瞄準了東瀛。
劉德華為何對日本市場顯得更為關心?
因為日本——這個和中國人有著同樣面板的亞洲國家,由於經濟的發達,已經形成了一個發育成熟、競爭激烈的市場。
歌壇亦是如此。
在港臺歌手的心目中,日本歌壇素來是他們夢寐以求之地。
若能在日本市場闖出點名堂,並以此躋身“國際歌壇”,那就真是拔了頭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