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而精緻,卻有些脆弱。後續的晉侯們,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趙無恤的目的地是“明堂”,正所謂“佈政之宮,在國之陽”。位於正殿偏南方向。
明堂最早為周文公在經營洛邑時始建,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為的是“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遠遠望去,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重隅十二堂”。靠近一看,其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用蛤灰塗成白色;頂層為圓形,青黑色的瓦片覆蓋其上。
和後世故宮的天壇有些相似,只是規模小了一些。除了時代和工藝技術限制外,還因為晉國現在只是一個侯國,雖然禮樂崩壞,但正規的祭祀,尚不敢僭越用天子的規格。否則的話,恐怕會引起諸侯不服和震動。讓齊國多了一份反晉的藉口。
趙無恤到達時,祭祀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老熟人魏駒穿著一身精美的黑色甲衣,作為祭祀的衛士。至於同是宮中甲衛的範嘉。據說負責的是另一處地方。
魏駒和無恤寒暄了幾句,引領他到有司處領取今天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