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課, 學生來不及在食堂吃飯, 就揹著書包, 手裡拿著三明治, 健步在古老的校園裡。 陽光、 紅牆、 綠樹、 鐘聲、 腳步、 飯香, 色、 香、 味、 聲, 似乎構成了一部耶魯的電影, 象徵著三百年耶魯的傳統, 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血液裡, 古老而彌新。
一代一代的耶魯人終究要老去, 留下的是耶魯的傳統。 什麼是傳統?傳統就是一代一代的人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學術自由的傳統使得耶魯能夠抵禦來自政治和商業的壓力與誘惑, 能為維護學術起碼的尊嚴和價值而不斷努力。
人文教育是耶魯培養領袖的原則和要求。 耶魯校方一直認為, 作為常春藤名校, 耶魯只有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 才能培養學生的領袖意識和全域性觀念。 人文教育培養的是對社會有責任感、 心智高尚的人。
買課去(1)
進大學前, 我每天都掰著手指算什麼時候可以自己支配時間、 上自己喜歡的課, 而不是像牛一樣被學校的課表和作息時間拖著走。 好不容易熬進大學, 發現可以自己選課和選擇什麼時間上課, 高興地把那幾門課排過來排過去, 大有翻身做主的感覺。
我們當時熱衷於打聽公共課老師的背景, “關門師叔”、 “關門師太” (經常給學生不及格的男、 女老師) 的課要竭力避開; 上課有點名 “癖好” 的老師 自然也不受歡迎; 剩下那些又不點名、 考試還 “高抬貴手” 的好好先生, 擠破頭也要選他的課。 專業課沒有挑三揀四的餘地, 便從師兄師姐那裡瞭解一些教授點名和給分的 “偏好”, 以做到心中有數。
從國內到美國, 選課的自由度更大了。 耶魯的選課乾脆叫買課 (shopping class), 一聽這名字, 多少曾被國內教育制度 “禁錮” 的靈魂都興奮得顫抖。 在西方國家, 人們都把買方當上帝,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 學生應該是上帝。 買課期長達兩星期, 我想象著教授們像集市的小販, 在課堂裡張羅個攤子, 兜售自己的獨門絕活。 學生們像主子似的, 拎個選課籃去課堂裡挑挑揀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