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來迎接公孫鞅。公孫鞅進入宮中,孝公親自賜座,向公孫鞅請教,態度非常誠摯而懇切。公孫鞅盡展其學,向秦孝公詳細闡述瞭如何使秦國富強的道理,以及秦國現在存在的弊端,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改革,等等。彼此問答,接連三天三夜,君臣二人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融洽。於是孝公拜公孫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由於秦孝公的充分信任,公孫鞅的變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秦孝公封之以商、於之地,故後來公孫鞅即以封地為姓,人稱其為商鞅。

以後秦國的歷代君主都堅持商鞅的新法,秦國很快富強起來,與東方的齊國一道,成為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遊說之士奔走於各國,搖唇鼓舌,紛呈說辭,掀起了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戰。人們把這批遊說之士叫做縱橫家,把他們的遊說謀略叫做縱橫之術。聯合各弱小國家以對抗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合縱。臣服於一個強國以攻打別的弱小國家,叫做連橫。合縱進攻的物件主要是齊、秦兩個國家。連橫則以齊、秦為中心,戰國後期主要是以秦國為中心。

過去有關戰國縱橫家的事蹟,記載得最多的是關於蘇秦和張儀在各國間的遊說,並把二人說成是同時代的人,二人的遊說針鋒相對,由此衍生出許多精彩的故事。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部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該書記載了大量縱橫家的事蹟。該書表明,蘇秦死於張儀之後,其主要政治活動也比張儀要晚。從該書的記載來看,最早發起合縱的是魏國的公孫衍,最早遊說連橫的是秦國的張儀。後來遊說合縱的重要人物有蘇秦、李兌等。

公孫衍原本是魏國人,做過秦國的大良造,因與張儀不合,被秦王免職,後又回到魏國,擔任過將軍和丞相。當時魏、韓等國經常遭受秦國的進攻。為了聯合東方各國共同抵禦秦國,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共同稱王的活動,組織合縱抗秦。為了離間五國的聯盟,張儀離開秦國,來到魏國,得到魏王的重用,被任命為相。他企圖破壞公孫衍的合縱,讓魏國與秦國連橫。由於張儀的破壞,公孫衍發動的五國合縱沒有取得什麼成效。公孫衍離開魏國後,到齊、燕、趙、中山、韓等國去遊說合縱抗秦,這五個國家都採納了他的主張,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都任他為相。不久張儀的陰謀敗露,魏國把他驅逐回秦國。在五國的支援下,魏國又重新任命公孫衍為相。公元前318年,在公孫衍的發動下,魏、趙、韓、中山、燕五國合縱攻秦,楚國擔任合縱長。五國聯軍進至函谷關,但在秦軍的打擊下,聯軍敗退,這次合縱就失敗了。這是戰國時期第一次大規模的合縱與連橫的鬥爭。孟子曾經這樣評價公孫衍和張儀的外交活動:“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張儀回到秦國又做了相。秦國想攻打齊國,但齊國與楚國聯盟,共同對付秦國,使秦國不敢貿然行動。張儀向秦王建議,由他親自去楚國拆散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大王若能閉關絕齊,秦王將把商、於六百里地獻給楚國。這樣一來,大王西與秦國結好,同時又削弱了齊國,還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一舉而得三利,大王何不行之?”楚懷王一聽有這麼多好處,就很高興地答應了。楚國的大臣們都很高興,紛紛祝賀楚王,唯有陳軫向楚王致哀。楚王很生氣,問他這是為何。陳軫說:“我看商、於之地不僅得不到,齊國還會與秦國和好,齊、秦聯合必然對楚國構成禍患。秦國之所以看重楚國,就在於齊楚聯盟,我若閉關絕齊,齊國必然與秦國結盟,這樣楚國就孤立了。到那時,秦國怎麼會給孤立的楚國六百里土地呢?北絕交於齊,西生患於秦,兩國都來攻楚,楚國就危險了。大王何不表面上與齊國絕交,暗地裡又和齊國結盟,派使者隨張儀到秦國,如果秦國給地,再同齊國絕交也不晚。秦國如果不給地,就暗地裡和齊國計劃謀秦。”

應該說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兩全之策。但是楚懷王貪圖小利,全然不聽陳軫的建議,與齊國斷絕了關係。隨後楚王就派使者隨張儀到秦國去接受土地。張儀一回到秦國,就假裝墜車,藉口腳受傷而三個月不上朝。楚王認為秦國以為楚國和齊國斷交不徹底,於是就派了一位勇士到齊國去大罵齊王,齊王十分生氣,就與楚國徹底絕交,與秦國和好。這時候張儀上朝了,楚國使者求見他,他故作驚訝地說:“您怎麼還沒回國呀!”使者說:“您還沒有給楚國六百里土地呢!”張儀說:“什麼六百里?我給楚王說的是我自己的封邑六里地。”

使者回報楚王,楚王大怒,要興兵攻打秦國。陳軫勸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