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問題。”腓特烈皇儲皺著眉頭說到。
“不,父親,情況並沒有這麼糟糕。”約亨開口了“的確,我們會面臨穀物,尤其是小麥的產量減少,但平均產量較高的作物,如土豆、番薯的播種量會大幅增加。因此雖然麵包的供應會降低,但是總體來說我們能提供的食物並不見得會大幅減少。當然,土豆、番薯的價值較低,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價格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種植這類作物的經濟收益並不高。而牧場提供了更多的肉製品和奶製品,它們可以提供更多的熱量,而且如果肉製品和奶製品的產量增加,也會導致價格的下降,同樣會造成收益的減少。但是在我看來並非是壞事,因為當人民餐桌上的肉食增加了也有利於提升生活水平,而且熱量和脂肪的攝入增加也可以提高人民的體質。所以我們唯一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穀物類糧食,畢竟沒有了麵包,讓人們每天啃土豆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向外進口低價穀物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至於自耕農和農業工人失去工作也不是壞事,工業的飛速發展讓工廠對工人的需求量激增,這樣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人們脫離土地開始從事工業生產對我國來說有利無害。唯一會損害的就是無法脫離土地的土地所有者們,是這樣嗎,路德維希伯爵?”
“約阿希姆殿下,您說的的確是事實,我們這些人也並不是不不明事理。帝國加大工業化力度,我們自然是支援的。畢竟僅僅依靠農業,帝國的發展是有限的,帝國的強大也讓我們能更加美好的生活。但是面對俄國低價穀物的衝擊,我們經營已經陷入了極大的困境。而且由於利潤的降低,我們能給僱農的工資也不可能太高,而現在的僱農們十分強硬,收入如果不滿意就以怠工相威脅,更有大量人前往城市,人數少了,工資就更降不下來了。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的就這樣破產吧。”面對約亨的咄咄逼人,路德維希伯爵只能打起悲情牌,一時間各位莊園主們紛紛開始訴苦。
的確,穀物價格大幅下降,麵包價格自然也會隨之下降,工人階層現金收入相比農民的實物收入,購買力大大增強,因此在市場自我調節作用下,勞動力便出現了自發的流動。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降低,自然也會造成人工成本的上升,這對這些莊園主們來說的確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
容克,是德語junker一詞的音譯,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容克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型別。在德國曆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谷物生產,大量強佔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莊園經濟。
1653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以換取他們對於選帝侯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私人軍隊的支援。
1807年7月,普魯士政府大臣施泰因男爵實施改革,主要為解放農民、城市改革、行政改革和軍事改革。其中1807年10月9日的《十月敕令》,宣佈取消全普魯士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廢除等級限制,農民可以自由獲得地產、離開土地自由選擇職業和結婚等。以及軍事改革方面中的革新軍官團和廢除貴族特權,這些都觸動了容克貴族們的利益,因此遭到容克的竭力反對,他們使施泰因抨擊拿破崙言論的信件落於拿破崙一世之手。1808年11月24日,在拿破崙一世的壓力下,施泰因被解職。
1810年出任普魯士首相的哈登堡侯爵繼續施泰因的改革事業,但儘量使改革有利於容克貴族,不過依然有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規定,如宣佈工商業自由、取消行會特權等。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使普魯士開始從封建莊園制過渡到資本主義容克地產製,從封建等級制的**國家開始轉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這讓容克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莊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而這也促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在任何特權社會都是存在的。
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超大部分容克開始成為瀕許多封建殘餘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