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炮擊中,他的面部和手足都嚴重燒傷。蕭捷三不肯下火線,令人將傷口包紮後,繼續率部追擊,將襄河一帶的太平軍肅清。

在陸地上,羅澤南、李光榮和李續賓率部攻打花園。

太平軍有一萬多精銳駐守花園,修築了三座壁壘,一座枕靠大江,一座傍靠青林湖,另一座跨越長堤。壁壘都有深溝環繞,設立了堅固的木柵,重火力有巨型火炮。

羅澤南根據太平軍的防禦部署,將兵力分為三路,一路從湖邊攻擊,一路沿江邊攻擊,另一路從中路攻擊。

羅澤南下令開炮,轟炸太平軍的木城。炮擊過後,羅澤南揮師向前,對部隊下令:“聽到鼓聲就前進,握緊槍枝,匍匐蛇行,逼近壁壘,躍起攻擊。”部隊齊聲回答:“遵命!”

湘軍未能摧毀太平軍的火力,木壘中發出猛烈的炮火,彈如雨下。

羅澤南分兵攻擊太平軍船隊,奪得幾十艘戰船。太平軍船隊撤走,營內也亂成一團。湘軍三伏三進,逼近木壘。李續賓和李光榮跨越壕溝,放火焚燒兵營。

在蛤蟆磯方面,湖北的清軍也發起了攻擊。魁玉和楊昌泗的部隊衝入土城,放火焚燒草地。

一時間,長江兩岸火光沖天,與長江上的火焰燒成一片,映紅了天空。

楊昌泗的部隊追擊太平軍,到達鸚鵡洲,與湘軍水師形成夾擊之勢。

戰到黃昏,李孟群意猶未盡,繼續麾師前進,率領楊載福和彭玉麟的船隊,燒燬沿江的九座木柵,進攻鯰魚套。炮火擊中太平軍的火藥船,爆炸的氣浪,把太平軍的其他船隻一齊掀到空中,太平軍戰士的屍體也高高拋起。

73

武昌攻堅戰進行到第三天,曾國藩仍舊命令湘軍水師分三路出擊,李孟群的水師攻打漢陽朝宗門土城,楊載福和彭玉麟的水師攻打塘角,何越珽率部進攻漢口。

楊載福的水師將太平軍壓迫到青山。當時北風勁吹,阻礙了行駛,楊載福下令掛帆西歸,隨李孟群的船隊進入漢口內河,焚燒太平軍的一千多艘船隻。滿江漂浮著太平軍官兵的屍體,慘不忍睹。

李孟群命令水師掉轉船頭,回攻漢陽,魁玉和楊昌泗的部隊,也從上游轉戰而下,將大別山晴川閣的木壘全部燒燬,於是城外的太平軍船隻和壁壘全部喪失。

在水戰中,湘軍將士已不怕太平軍開炮轟擊,舢板上的軍士們頭無遮攔,立在船上,划船徐徐前進。如果有誰低下頭來躲避鉛彈,大家便會譏笑他,認為是莫大的恥辱。

湘軍水師剛剛建立時,軍士們想法設法躲避炮彈,最初提出依照近代兵書上記載的方法,在船上張布漁網、溼棉絮、牛皮和藤牌,效果還是不好,鉛彈會洞穿而過。又用竹條編成細鱗一般的席子,將棉絮、皮革和人發密密地覆蓋在上面,鉛彈的來勢更加猛烈。實踐表明,種種辦法都不頂用。

1854年,咸豐四年(24)

到了實戰中,楊載福和彭玉麟等將領提倡勇敢,不要任何遮擋,冒著炮火衝鋒。接近太平軍以後,對方的炮火失去了優勢,而湘軍計程車氣更加高漲。凡是聲稱害怕炮火的人,都被水師當作膽小的將領。大家認為,這樣的水師將領,不等交戰,就會帶垮軍隊,必須從水師中清除。

曾國藩教導軍士要心存畏懼,行軍作戰,十分謹慎,這符合《論語》提倡的“臨事而懼”。但這不能一概而論。針對統帥而言,臨事而懼是對的,對於前線的軍官而言,則是大錯特錯。

楊載福和鮑超認為,無所畏懼才會勇敢,謹慎就是膽小。他們是勇敢的將領,親自指揮部隊作戰,就能取勝,用別人指揮作戰,就會失敗。

曾國藩不是一個好將領,卻是一名好統帥。他用別人指揮作戰,屢屢獲勝,就是因為他很謹慎。他親自率領部隊作戰,每戰必敗,就是因為害怕。

前線的將領,本來無所牽掛,一旦功名成就,富貴已得,就知道害怕了,害怕了就會失敗。陸師如此,水師更是如此。

湘軍的水師,又摸索出一套作戰的規律。水戰中,為了超趕太平軍,小船速度最快。船有三等,有大有小,但如果沒有快速舢板,大小船隻都會失去作用。

湘軍在每艘船上設定一名哨官,控制船的進退。每艘船都可以獨立作戰。哪怕一百艘船都撤退了,只剩下一艘船,也可以繼續前進。

水師的輜重有公船承載。暴風掀起波濤,必然會摧毀舢板,這時舢板就需要大船來保護。大船不能作戰,快蟹和長龍是用來指揮作戰的。戰敗了,將它們拋棄,將士們乘坐舢板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