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歐美主流市場,成為中國在通訊方面的比較罕見的高技術企業之一。
範無病聽到了這個訊息也覺得有些意外,不過其實又在意料之中,國內的很多問題,就是被這種制度給牽絆住了,業外人士紛紛呼籲,業內人士互相推諉,最後是天天喊叫,天天拖延,最後一事無成,很多事業都在這種日復一日的推諉中給消磨了,如今想要做出點兒成績來,還是得依靠民間的力量進行整合。
範無病不怕花錢,就怕沒有技術人才和設計製造能力,此時聽到張部長同自己講了一通兒業內佚事之後,心裡面反而有底兒了,其實只要是資金到位,怕是中國人連太空梭都能鼓搗出來,更何況一個沒有飛出大氣層的民用大飛機?
“不過有一點是需要提醒你的——”張部長覺得自己站在親戚長輩的立場上,還是需要提點一下範無病,畢竟這一次的花銷不是幾億幾十億,而是幾百上千億的投入,一旦失敗的話,整合全國力量的大專案就會成為打擊國內民眾自信心的一個標誌,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而且對於範無病的個人損失也是難以計算的,“即便是開發出大飛機專案,以這一百五十座級的運輸能力,是否經受得住市場的考驗呢?”
範無病沉吟了一下,他能夠明白張部長的關心,儘管這是他個人出資的大專案,但是利用到的人才卻可以說是傾國之力了。一旦成功的話,自己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會成為一個避不過去的名字,而一旦失敗的話,就可能會導致各種意想不到的打擊的來臨。即便是成功,那大飛機也必須能夠成為投入使用當中並且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品,而不能是像運10一樣放在廠房之中,除了被外國人參觀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擺設。
對於國內的經濟發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得那麼透徹的,有些人過於樂觀,有些人過於悲觀,但是一個共同點就是,所有的人都是在霧裡看花,並不能夠斷言十年之後是一個什麼樣子,對於國內民用航空器的市場也看不大清楚。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直有人在反對開發大飛機,主要就是說花了錢未必就能夠見效果,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還不如花錢買人家的東西方便省心。
“目前對大飛機專案的論證一般都是從市場機會開始,但如果從戰略高度思考大飛機專案,那麼這種對“市場機會”的預測並不能作為重要的決策依據。與一般工業產品不同,發展設計和製造大飛機的技術能力需要很長的時間,產業化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相比之下,市場需求一定是經常出現波動的,現在預測10…15年後的市場需求數量不可能是準確的。不過只要中國的經濟繼續成長,中國對飛機如此之大的需求就會繼續增長。”範無病慎重地說道,“過去十幾年中,中國民用航空的需求增長是爆炸性的,花了幾千億元購買了一千多架外國飛機和其他裝置,但這個市場現在被波音和空客所佔據。中國航空工業能不能打破這種雙寡頭的壟斷是決策各方都必須考慮的,一些人的目光總是集中在兩個寡頭不能顧及的市場縫隙上,這也是先上支線飛機後上幹線飛機的主要理由之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這兩個寡頭未來能夠為中國飛機留下多少市場空間,而在於中國的航空工業能不能掌握相應的技術能力,生產出達到相應效能水平的產品,戰略決策應該牢牢把握住這個重心。”
事實上二十年來中國工業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一旦中國工業在某個領域掌握了接近發達國家的技術能力水平,就會產生出無可置疑的競爭力,因為中國的產品總是比發達國家的產品便宜。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航空公司必須考慮成本,如果中國民用航空工業能夠提供高效能價格比的飛機,就會從波音和空客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只要中國經濟繼續成長,市場機遇就會永遠存在,關鍵是有沒有能力抓住這些機遇。
“技術能力的寶貴性也可以從過去國際合作的經驗中看出,當年中國的運10試飛成功後,波音和麥道都主動提出願與中國合作,所以才有當年的麥道82組裝專案。但當中國自己拋棄了運10之後,波音和麥道的面孔就變了。這怪不得人家,怪只能怪自己為什麼連兩條腿走路的道理都不懂。”範無病對張部長說道,“技術能力如此重要,所以國家在培育設計和製造大飛機的技術能力上要有長期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國家的戰略目標不僅僅是得到一兩個產品,而是建立起可持續的產品開發平臺,最終獲得技術能力。從這個目標出發,產品早期的水平不是關鍵,關鍵是能不能持續改進並最終實現產業化。只要明確這個戰略重點,就不會因為短期的缺點和弱點而動搖長期的意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