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船舶工業,必須克服船用關鍵配套裝置依賴進口的瓶頸,提高關鍵配套裝置自主開發和製造能力。
形成船用關鍵配套裝置依賴進口這個瓶頸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高檔重型數控加工裝置不能滿足船舶關鍵零件的加工要求,因此,解決船用關鍵配套裝置製造所急需的高檔數控機床,特別是重型、精密的數控機床就成為當務之急國內。
目前中低速柴油機的機座、機架主要加工裝置有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的數控龍門鏜銑床、國產的龍門移動式數控鏜銑床和數控立車。低速柴油機曲軸加工的主要裝置有重型曲軸旋風切削加工中心、曲軸磨床和臥式車銑中心等裝置。大型船用螺旋槳加工的關鍵裝置有五座標聯動數控龍門銑床、五座標聯動數控立式銑車床。
韓國有最大可加工直徑十一米螺旋槳的數控龍門銑床,德國和日本生產的裝置可以加工最大螺旋槳直徑為十點四米,而我國可加工最大螺旋槳直徑僅為九米,這一米的差距,就是難以超越的。
現代大型船舶的關鍵配套裝置幾何尺寸大,精度要求高,因此要求加工裝置的規格大、功率大、扭矩大和精度高。隨著大型船舶的發展,需要能夠加工直徑更大的螺旋槳的數控車銑床,而且對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什麼遲遲沒有生產出來自己的航空母艦?不是因為沒有錢造這個,而是在基礎工業上的要求達不到實戰的標準,儘管國內也能夠造出來體積遠比一般的航空母艦更大的油輪來,但是民用船舶同戰艦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不是說能夠造得了大船,就能夠造得了航空母艦。
科學技術必須領先,但是生產能力才是關鍵,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裝置作為保障,就不可能將圖紙上的東西變成現實。
範無病很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
第七百三十章 真正的基礎
“既然有些東西國企搞不好。那麼就該讓給我們私企來試一試了。”範無病在隨後召開的範氏投資集團高層視訊會議上如此說道。
按照原定的計劃,範無病打算走極端化路線,也就是說捨棄中間路線,直接把企業的進攻方向放在精度和廣度兩個方面,爭取拿下這方面的幾個大專案來。
很多人認為國內的機械加工水平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機械裝置出口量並不小,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其實範無病對這個問題坐過調查,早在六年前,濟南機床廠生產的龍門銑床就曾出口日本,併為日本的三菱重工加工大型裝置的床身、工作臺等,從設計角度講,日本三菱重工的設計要求是比國內企業的設計要求高一些,但透過國內的工藝改進,完全可以做到。
比如說緊固用螺孔的孔距公差為零點一毫米,當時在國內企業的設計與加工習慣中,還沒有標註公差的概念,只是自由公差。再比如,鑽完孔後,不允許移動位置,而是在原位置換下鑽頭,裝上絲錐。立即攻絲,這就保證了螺孔周邊絲扣深度的一致性。
也正是因為日本人的這些近乎苛刻的合理要求,才使得加工完的工件完全合格。反過來看為國內企業做的加工件就完全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加工過程中,隨意性很強,嚴重超出設計範圍,到最後搞得設計人員也不知道是設計精度不夠還是加工精度不夠。
所以範無病針對這個調查所得出的結論是,國內的設計水平高於加工水平一個檔次,而加工水平不夠的真正原因不是加工裝置達不到,也不是工人水平達不到,而是加工工人的質量意識不夠。
再來看國內的冷軋機組的水平,範無病手下的很多專家們都看過很多國內的軋機的設計圖紙,普遍認為從設計角度講,設計精度夠用,國內的加工裝置和工人的加工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得到,但真正加工完了,到現場安裝、試車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往往發現都是加工精度沒有達到設計要求而產生的問題,有的甚至超出設計精度幾十倍。
所以範無病得出一個結論來,那就是國內的裝置製造商,在向客戶提供高精度裝置時,都需要考慮本企業的生產過程控制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而不必花大力氣去解決設計精度問題。只要加工工人嚴格按圖紙要求去做了,只要裝配工人嚴格按圖紙要求去裝了,裝置的精度、可靠性就不會有大問題了。
“其中的關鍵。還是人的問題。”範無病對眾人說道。
關於這個問題,範無病自己也是深有感觸的,以前平原廠裡面有很多技術精湛的老技師,一般人都拿不下來的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