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而那些有進取心的人已經很清楚他們該去哪兒發展。找不到工作的人不會花美元買本書去了解該去哪兒找工作。”不過理查德的書中搜集了不少資料,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他說,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尖的。全球化受到兩種力量的拉扯,一種是擴充套件,比如工廠,另一種是集聚。世界經濟的很多東西可以分散,但這些都不是核心。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維度將繼續集聚,人口、機會、技術革新和資金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地方。美國是一個流動性非常高的社會,每年有4000萬人搬家,1500萬人遷往異國或者異地,其中單身的年輕人流動性最高,20來歲的人遷居的可能性是40來歲的人的3倍。幾千萬人遷居可能會造成少部分地區吸引了很多能夠自由選擇居住地的單身人士,更多的年長者、缺少工作技能的人則堅守於一處。世界上10個超大城市住著近4億人,佔世界人口的,但是貢獻的技術專利佔到總量的57%。
“我們檢視地球夜晚的衛星圖片,把明亮的地區稱作一個超級地區。全世界有40個超級地區,它們佔世界人口的17%,但經濟產出佔全世界的2/3,技術革新佔全世界的90%,它們是全球經濟的推動力。美國有10到12個這樣的地區,很多國家只有一個。”
經濟活動不僅變得更加集中,而且更加專業化。紐約是港口城市、時尚設計和金融中心;附近有名校的舊金山是軟體中心;洛杉磯的氣候適合拍電影,是娛樂中心;納什維爾是音樂製作中心。如果你想從事某種職業,並不是去哪一個大城市都行,因為現在對你來說重要的就那麼幾個城市。
研究發現,年輕人是先選定想去哪裡生活,再去那裡找工作。《福布斯》雜誌調查年輕人選擇在哪裡生活所考慮的因素時,發現他們認為“異性的多少”比“就業機會”更重要,“夜生活”和“生活成本”的重要性更加靠後。他們需要知道,在美國各個城市遇到異性的機會有很大的差別。目前,在美國,最適合單身男性的地方是東海岸和中西部的城市。在華盛頓,單身女性比單身男士多出5萬人。
實際上,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很多大城市都是單身女性比單身男士多。25歲至44歲的適婚女性跑到大城市去的目的之一是爭奪最合適的男子,因為她們不願意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成婚。女性在美國西部和西南部佔優勢,比如在洛杉磯,單身的男性比女性多出9萬人,舊金山、達拉斯、西雅圖等地都是單身男性比女性多。這些城市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能提供高科技、建築和服務業等各種就業機會。
另外,在考慮去哪個城市生活時,年輕人還要了解城市的性格型別。因為與自己性格型別相同的人在一起生活會更幸福,沉穩的人跟神經質的人在一起生活會變得緊張、焦躁。心理學家區分了5種人格型別:和善、盡責、外向、神經質和開放。美國各地區的人格型別剛好跟它們的經濟特徵吻合:芝加哥有很多外向型的銷售人員;中西部是製造業中心,都是些盡責的人;南部有很多日本人和德國人的汽車廠,以和善、認真的人為主;波士頓、洛杉磯等東北部城市集中了外向型的人。
大廈情結
金字塔、秦始皇陵、凡爾賽宮、泰姬陵、克里姆林宮:有錢有勢的人總是試圖藉助建築來讓自己永垂不朽、震撼世人、撫慰自己、發表政治宗教宣言。建築不僅是藝術,它還是一種交流形式,甚至是一種宣傳工具。寺廟、教堂和皇宮都是在展示威嚴。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建築的這種功能不只存在於封建社會,被啟蒙過的現代社會仍然有。建築對建築師來說就是目的,但它總是建築師的僱主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雖然“有時好像世界上只有30位建築師,一個永遠在倒時差的馬戲團,穿插跑動,接到同一個競標邀請。這些人都有超凡的能力,委託了任意一位你都可以很自信,沒人會笑話你”。
德揚?蘇德吉是英國《觀察家報》的建築評論作者,他在厚厚的《大廈情結》一書中探討這一明顯而又隱秘的現象,讓人們深入思考建築、政治和財富之間的關係,建築如何體現民族的渴望、經濟實力以及對成就和雄心的自我陶醉。他檢視了20世紀曆史上專制者、各色大亨和民選總統的建築夢想,解構了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的總統圖書館的象徵意義,重新思考了布萊爾關注下的倫敦千禧穹頂和紐約世貿遺址“歸零地”之爭。
另外,蘇德吉還評論了一些著名的建築師。他回顧了很多著名設計師受僱於一些不名譽的僱主的歷史。艾伯特?斯佩爾和密斯?凡?德?羅都曾準備為希特勒效勞,唯一不同的只是斯佩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