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的“巴登巴登密約”。
1923年永田鐵山等人歸國建立了二葉會。'今井清一:《日本近現代史》第2冊,第187頁。'以後,軍隊中的法西斯運動,在20年代日本的政黨政治發展、經濟危機加深的情況下,也日益加速發展起來。1927年,由北一輝的信徒西田稅等人籌建“天劍黨”,1930年,參謀部幕僚派少壯軍官以橋本欣五郎為首建立了“櫻會”,海軍中也建立了“王師會”等。與二葉會活動的同時,有由鈴木貞一、石原莞爾等人組建了“木耀會”,其後與二葉會合流,於1929年5月19日成立了“一夕會”。法西斯一夕會所奉行的是一條上層路線,他們以和平滲透手段相互提攜,控制了陸軍省、參謀部、教育總監部、航空部、內閣資源局、關東軍等許多要害部門的實權職位。永田鐵山、東條英機、板垣徵四郎、岡村寧次等人,都先後成了日本軍政首腦人物。
日本的法西斯力量從其形成之日起,就是日本最活躍的侵略戰爭論者。
1919年北一輝首先提出了日本的“生存空間”問題,他比希特勒早出好幾年地強調人口增長與領土關係的矛盾,他要求建立一個囊括中國東北和內蒙東部、蘇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及英屬澳大利亞等廣大地域,即包括所謂“北俄南澳”的大日本,“使後世史家歎賞這是黃人羅馬帝國。”'〔日〕《北一輝著作集》第2卷,美鈴書房,1959年版,第223頁。'石原莞爾則鼓吹:“戰爭破壞文明,同時又是新文明誕生之母。”'角田順:《石原莞爾資料·國防論策》,原書房,1971年版,第58頁。'
軍部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加劇了日本國內政治的衝突和變化。法西斯勢力為推倒代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的政黨政治,建立專制和獨裁,推行對外侵略政策,發動了一系列陰謀事件和政治事變。在20年代末日益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中,他們經常釋出“怪文書”,攻擊政黨內閣。北一輝還利用倫敦裁軍條約問題提出了“干犯統帥權”的說法,與軍部的死硬分子沆瀣一氣,攻擊政黨內閣的協調外交,最後導致濱口首相被刺殺,助長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大川周明則夥同軍隊法西斯團體“櫻會”頭目橋本欣五郎等人,在1931年籌劃了兩起未遂政變。上述軍隊的法西斯運動,為後來法西斯國家體制的確立打下了基礎。
30年代初,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分化成兩大派。在由少壯軍官組成的“皇道派”大肆活動的同時,由軍隊幕僚派所組成的“統制派”,亦從1930年倫敦裁軍會議後分化出來,並以更加隱蔽的手法,推動著日本自上而下的法西斯化。他們的目標是建立法西斯主義的以軍部為核心的“統制主義”政治和“統制經濟”體制;他們所主張的國家改造的基本手段,是對外侵略戰爭,並以中國滿蒙為首要目標。
1928年1月的法西斯“木曜會”第三次聚會上,東條英機、石原莞爾等人相互盟誓要奪取滿蒙。他們認為在“國內改造之前應積極迅速地解決滿洲問題”。
20年代新興的日本法西斯主義,對於加速日本的戰爭準備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推動日本對外擴張進行侵略戰爭的基本力量之一。而對外侵略戰爭,又反過來推進了法西斯化的程序,使其確立了日本的法西斯體制,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完成了政治準備。所以,法西斯與對外侵略戰爭這兩方面相互促動,相互補充,使日本給亞大地區包括日本人民在內,造成了一場空前的歷史災難。
四、日本的對華戰爭挑釁
20年代,正當中國處於急風暴雨式的革命發展與複雜多變的政治局勢之時,日本田中首相推行對華強硬路線,即所謂對華“積極外交”,試圖利用中國的變局,奪取更多的殖民權益,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挑釁活動。
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攻佔長江一線,北洋軍閥勢力敗退山東、河北等地。為日軍所支援的張作霖、張宗昌等人的地位岌岌可危。日軍藉口僑民問題,由5月27日內閣會議決定,調駐東北的第10師第33旅出兵山東,另由海軍編成第2遣華艦隊在山東海面協同。7月5日,正在召開臭名昭著的“東方會議”的日本內閣決定,直接侵佔濟南。這就是第一次出兵山東事件。
1928年4月,國民黨政府再度宣佈“北伐”,又一次受到日本干預。日本調駐天津的中國駐屯軍組成臨時濟南派遣隊,於4月20日進踞濟南,另調國內的第6師(師長福田彥助中將)到山東,先頭部隊於4月25日在青島登陸,先於國民黨軍侵入濟南。5月1日,國民黨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