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遊擊大隊,進至昌平、延慶之間的後七村,向東北發展。4月,蘇梅接任平北工委書記,帶挺進軍警衛連進入平北,平北遊擊大隊改為支隊,不久發展到500餘人。
4月,挺進軍第10團第3營經昌平北部山區,進入密雲縣北山地區。5月下旬,第10團主力由平西進到密雲縣與第3營會合,活動於豐寧、灤平、密雲地區。到6月為止,建立了昌平、延慶地區,白河西岸地區,延慶北部地區,黑河以西、長城以東地區,四海、永寧以北地區,赤城以北地區,共6小塊遊擊根據地,建立了4個聯合縣政府。
9月23日到11月,日偽調集毛000餘人,對豐灤密地區進行長達78天大“掃蕩”。第10團主力轉移到潮河以東與敵周旋,並在密雲北部馮家峪設伏,殲滅日軍100餘人。
12月初,日偽調集1500餘人“掃蕩”平北西部的延慶、懷來以北地區,平北遊擊支隊在東山廟斃傷日偽軍100餘人,經數日作戰即將日偽軍逼退。
三、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與鞏固
(一)第129師主力挺進冀甫,冀南平原游擊戰爭的堅持
1938年11月15日,日軍3700餘人,兵分4路長驅直入“掃蕩”冀南。
17日佔領南宮。冀南八路軍在徐向前指揮下,16天作戰28次,斃傷日偽軍600餘人,迫使日偽軍於11月30日撤出冀南中心區。
日軍進攻冀南的同時,魯西地區的日軍11月14日從東阿過黃河,進犯魯西,15日攻佔聊城,山東第6專區專員、保安司令範築先與守城將士700餘人犧牲。
為堅持冀南、魯西北抗日陣地,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29師師長劉伯承率領師部、第386旅補充團、先遣支隊第3大隊等從大行出發,12月21日到達冀南。隨後,師政治委員鄧小平由延安回到冀南師部。
為加強對地方武裝的領導,第129師將冀南遊擊軍區改稱冀南軍區,並與東進縱隊分開,宋任窮任司令員、王宏坤任副司令員,仍下轄5個軍分割槽。東進縱隊由陳再道任司令員。
12月12日,第129師第386旅旅長陳賡到達魯西北後,指揮第386旅補充團、第344旅第688團及12月9日組建的師先遣縱隊(司令員李聚奎,轄津浦支隊、青年縱隊第3團等),協助當地黨組織掌握的範部第10支隊(後擴建為築先抗日遊擊縱隊,司令員張維翰),恢復抗日局面。
1939年初,日軍從平漢、津浦鐵路沿線調集第10、第110、第114師各一部共3萬餘人,大規模“掃蕩”冀南。1月7日,西線日軍首先從石家莊、邢臺、邯鄲等據點出動,陸續侵佔趙縣、隆平(今隆堯)、平鄉、廣平等縣城。根據當時冀南的形勢及平原地形的特點,第129師將主力分為第385旅、第386旅、青年縱隊、東進縱隊和先遣縱隊等數個作戰集團,與地方武裝結合,分割槽活動,尋機殲敵,並派出小分隊廣泛開展游擊戰,鉗制與消耗敵人。
2月初,東線日軍由泊頭、德縣、聊城出動,會同西線日軍,分路向根據地中心推進,至2月9日佔領南宮、冀縣、棗強等冀南中心區所有縣城。
此時,第129師主力即轉至敵人側後,打擊其交通運輸線和後方據點,以鉗制和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戰機。第386旅利用敵氣焰囂張,每次遭到襲擊必派出部隊報復的規律,多次襲擊威縣,誘敵出犯。2月10日,在威縣南面香城固設伏,速戰速決,全殲由威縣出犯的日軍第10師1個連200餘人,次日,當敵以2000餘人乘汽車70餘輛前來反撲時,第386旅又靈活地經丘縣、館陶轉移至冠縣地區,使敵連續撲空。此後,冀南部隊以分散的活動配合地方武裝打擊敵人,帶領群眾改造地形,堅持平原的游擊戰爭。至3月,冀南部隊進行大小戰鬥100餘次,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
1939年3月7日,劉、鄧率主力一部返回太行後,徐向前帶一部兵力由豫北返回冀南南宮、威縣、清河地區。在此之前,第386旅以政治委員王新亭、副旅長許世友為首組織工作團,帶先遣支隊第3大隊返回冀南,堅持冀南抗日鬥爭。
(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鞏固,晉冀豫、冀南交通破擊戰
1939年1—2月間,日軍開始進行對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大“掃蕩”的準備,由正太、同蒲鐵路沿線出動,先後侵佔和順、遼縣、翼城、浮山、安澤等城鎮,4月初佔領平遙以南的王和以及白晉公路線上的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