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合一
做為大漢最能體會劉協思想核心的胡昭提出一個建議,實現三家一統,為了讓這個目標能夠實現,他還提出成立中央太學府,下設中央道學院、中央儒學院和中央法學院,集聚整個大漢的精英解決學術問題上的爭論。
在取得共識之後,原有所有與共識不同意見的典籍全部刻在鐵板上,封存到皇家書院中,而殘留在世上的其他典籍全部銷燬。
這個建議提醒了劉協,畢竟三家制衡論只是一個大漢哲學道路的一個新開端,它的輝煌在於三家融合,這將對大漢的民族和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只有走上這條路,大漢才能有足夠的上進心和擴充套件心。
胡昭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說得很流暢,每個細節都推敲的很完備,看來他思考了不止一次,這讓劉協再一次認識了胡昭,也明白了胡昭的志願,他之所以不出世,就在於他的這個設想是大漢以前所有諸侯梟雄都不能也不敢實現的目標,而自己的三家制衡輪給了他希望,否則他根本不會出仕。
胡昭的這種態度讓劉協大感欣慰,他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中,他並不孤獨,胡昭是一個在對民族文化弊端認識上同樣清晰的人。
劉協不得不佩服胡昭,自己做為後來人,看到的結局,知道弊端的存在,而胡昭是當代人,他卻能只透過自己的推衍尋找到弊端的存在。
讓劉協驚訝的是,不僅胡昭,荀彧、陳群等人也同意這個建議,他們支援的原因很簡單,道家也好,法家也好,甚至儒家也好,學識都太駁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必須有很好的方式解決這種駁雜,使三家學識更好的為朝廷服務。
基於這一點,劉協再一次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學士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他們善於從政治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從純的學術角度,難怪中國歷史上可以出現太多次哲學思想的統一和分化,只要政治需要,所有學術都可以轉變自己的立場,因為這些學術的引導者通常就是當時政府最高層的政治家,他們需要學術向著有利自己統治的方向發展。
在官僚階層達成一致後,劉協沒有去真正詢問管寧等純學術研究者的意見,只是通知一聲,告訴他們朝廷的決定。
在獲得代表大族利益的官僚階層同意後,劉協徹底打消設立道聖和教皇的設定,與華夏六年九月九日,正式出任道教教主,對於劉協來說,他又向理想邁進了一步,大漢邁出了二元君主制的最重要的一步——政教合一。
在這個時候,隱約有人追查張魯和其子嗣死亡的真相,劉協立刻讓軍機處展開反調查,發現是北方朝廷在派人調查後,劉協立刻下令追殺,作為威懾,劉協讓楊修同時安排了一次暗殺,暗殺物件就是北方朝廷的老臣——孫邵。
以目前軍機處的能力,暗殺的進展非常順利,十一月,孫邵在家中被毒死,這一次暗殺很大程度震驚了北方上層決策者,尤其是諸葛亮,他果斷決定停止調查張魯死亡真相,並將孫邵的死歸於暴疾,他不敢公開是暗殺,如果連上層決策者都可以被輕易暗殺,諸葛亮不知道劉協那雙陰暗的走到底延伸到了什麼地步,朝廷各級大臣也都會人人自危。
劉協出任道教教主之後,立刻下了一道聖諭,道家和道教則正式分開,規定道教為大漢永久國教,但允許大漢疆域內各地少數民族信仰原生宗教,但不得信任外來教義,同時大漢子民則只能通道教,並悉數驅逐大漢疆域的浮屠教傳教者。
在襄陽城,劉協成立了新的道府,他的生活地點從最初的御府和皇宮之外,增加了道府。
中央太學府正式成立,設中央道學院、中央儒學院和中央法學院,除此之外,劉協增設了中央理學府,對於理的定義,劉協將道和理並稱為“道理”,“理”是道的延伸,道是宏觀的律,而理是客觀的、實在的律,道的無限延伸稱之為理,理的無限統籌稱之為道。
一個簡單的“道”和“理”字涵蓋了人類文明的所有範疇,所有哲學思想和具體宇宙運作規律都毫無遺漏的歸於“道”和“理”,這就是道家的精髓,也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他可以吸納一切正確的知識,只要是屬於“道”和“理”的範疇,實際上這個世界所知的一切和不所知的一切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歸納,無論是深邃的數學,還是艱深的物理,無論是直觀的,還是隱含的,它們都存在於這兩個字中。
在多年推崇道家思想的基礎上,中央理學院的存在終於有了它的意義,而這個中央理學院將是炎黃子孫正式系統研究追尋世界真相和真理的開始,無論是大漢新興的地理學、生物學,還是傳承多年的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