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並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註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創新是可以學會的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企業界還是非營利界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並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只要照書中所總結的規則去操作,就可以學會如何成功地創新。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樣都認真閱讀了本書,或者上過同一個創新課程之後,為什麼總是隻有為數不多的人實行了創新呢?
養成正確的心態
德魯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須不懼怕任何變化,不對外部和內部的改變產生反感。企業家總是把變化當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張開雙臂去歡迎它,並主動從中尋找創新的機會。僅僅懂得創新的原理和規則是不夠的,必須養成這樣的心態。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協調、不一致的現象,成功或失敗、災難或驚喜,處在一個大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更是這樣。身處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圖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還是把它當作契機,觀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書中德魯克把“有計劃的放棄”列為一個組織實行創業型管理的頭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為是否能執行這個政策,是對每一個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層的管理者——執行長的嚴峻考驗。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2)
我曾在幾年前應邀為一家大型海洋漁業公司做“領導變革”的培訓,這家企業的總經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業家,他很重視這次培訓,召集了全公司中層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參加。在討論到公司目前的各項業務到底有哪些應該放棄時,有人大膽地提出,鑑於世界性的外部環境的變化,最應該放棄的正是目前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傳統的遠洋捕撈業務。這引起了與會者的一場激辯。培訓結束後我和這位總經理促膝長談,他認為開展漁產品深加工和營銷方面的創新專案都是可行的,但若放棄遠洋捕撈,公司的上百條漁輪、上萬名從事遠洋捕撈的員工怎麼辦?而且這樣一來,他的企業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漁業公司”了。以後三年,這位總經理為了挽救遠洋捕撈,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貸款購置技術裝備更先進的新船,但公司績效卻每況愈下。最近我聽說,該公司所屬的集團總部已做出決定,對該公司進行重組或出售,而在公司內部,總經理把這兩年的虧損歸罪於“油價高漲”。
在這個例項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對企業、對員工很有責任心、很有承諾的領導人,但是他錯誤地把這一承諾當成了對現有業務和現有商業模式的承諾。套用一句成語,這是一種“婦人之仁”,最後的結果表明,他的決策無論對員工、對企業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
著名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在他的經驗之談中,曾經檢討了自己過遲退出紡織業的類似錯誤,他把使人們本能地恐懼和抗拒改變的影響力,稱之為“強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過十年時間,付出了重大代價,才學會如何擺脫這種“強制性力量”。可見對於任何管理者,養成一個企業家的正確心態,都是知易行難的。但是這個基本的心態轉變問題,對於創新者來說,卻又是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解決的。
使組織成為“企業家”
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企業家,一手創辦了生機勃勃的企業王國,他們成功了。但是在第一代創業者離開之後,企業卻走向平淡無奇,甚至衰敗。反觀象寶潔、3M這樣的公司,儘管歷史悠久,卻一直推陳出新,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並不依賴一兩個單打獨鬥的個人企業家,而是經年累月,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創新管理機制,德魯克稱之為“創業型管理”;他又把寶潔、3M這類公司稱之為“創業型企業”或者“企業家企業”。本書的第二篇集中闡述了“創業型管理”獨特的政策、措施、組織結構、人事安排和財務預算。德魯克在這篇中所講的“管理”,在流行的管理教科書或商學院的MBA課程中是見不到的。市面上一些暢銷的管理書籍,包括某些“大師”的著作偶有涉及對創新或創業活動的管理,至多也是東一點西一片,不象20年前德魯克這本書闡述得那麼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