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2部分

炮的射擊命中率都極有問題。

至於雷達和電子技術方面,英國產品也是能和美國並駕齊驅不落下風的存在。

其實上到英美簽定《大西洋憲章》前,英國的科技水平都是普遍高於美國,美國佔優勢的地方很少。

而美國可怕的地方則在於,其擁有將“高科技”轉化為實質性的武器裝備,同時以“海量”的產能爆發出來的工業實力。

《大西洋憲章》簽定之後,英國人被迫將自己的家中牛黃狗寶,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全部向美國開放進行所謂的“技術交流交換”。從資金到技術都得到了大補的美國,仗著國力的優勢,方才大踏步的追趕上來。

而這個位面,由於英國海軍在前期敗得太慘。類似於《大西洋憲章》後英美“技術交換”的局面,在丘吉爾戰爭中第二次訪美之後,被提前了。被德國逼得走投無路的英國人,被被迫將家中上百年的積累,無論是財富還是技術,敞開了和美國進行“交流”。

1940年二月三日,經過十餘天的談判,丘吉爾在華盛頓和美國總統迦納,簽署了一份名為《英美華盛頓協議》的協議。

協議的內容,無非就是另一個位面羅斯福對丘吉爾“打劫”的翻版,只是其提前一年多開始。

協議的內容包含:英國用其在北美地區的一堆小島,換得了美國手上共計五十艘老式驅逐艦——他們中最年青的,其艦齡也高達十八歲。比起日本人“扔”給英國人的那批古董,美國人的宰起人來同樣更狠。

同時英國同意對美國全面開放其殖民地市場,以書面協議的方式承諾在戰後允許東南亞地區“獨立自治”,實行美國人一貫主張的“門戶開放政策”。

印度方面,英國同意對美國開放市場,實行美國人主張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大批的美國商品得以湧入印度。

而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人得到購買美國人出售兩艘內華達級戰列艦的“許可”。

總而言之,丘吉爾在華盛頓,是遭遇了迦納總統赤裸裸的搶劫。在這過程中,若不是其“日本盟友”也滲和了一腳,露出想要出售戰列艦給英國的慾望,美國人的要價會更高。

起初美國人本想是將更加老舊的弗羅裡達和懷俄明級,安裝305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強賣給英國人狂宰凱子的,正是因為日本人從中插了一腳,才被迫提高了外銷戰列艦的“品級”。

為了安撫日本人,不讓日本在這場美國對“日落帝國”的搶劫中搗蛋,美國方面私下給了日本三億美元的低息商業貸款以阻止其在這筆交易中“攪屎”。

日本方面本來也沒想真的將戰列艦賣給英國人,對於這種短期內削弱美國海軍的行為心理上是樂見其成。只是天皇聽了李華梅的建議,裝作“英日”友好的架勢過來唬人,既成功地交好了英國人,也意外地得到了一大筆美國的貸款,令國內軍備的速度得以加快。

此時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都沒有意識到,太西洋西邊的那個“矮子小國”,內心裡已動了異樣的壞心思。

按英國人的設想,兩艘內華達級戰列艦加入本土艦隊後,他們總算能“均出”兩條戰列艦進入地中海,配合法國海軍壓制最近開始有些蠢蠢欲動的義大利海軍。

至於亞洲遠東,顧前不顧後的大英帝國現在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目前來看,東亞最大的威脅日本,這段日子似乎非常地“乖”。不但在大英帝國最危急的時候“雪中送炭”,還主動的要求銷售戰列艦,幫助大英帝國向美國人壓價。若不是有“日本友人”好心相助,丘吉爾在華盛頓時會被迦納總統宰得更狠。

當然,這一切都是李華梅搞出來的“戰略欺騙”,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都認為日本受制於東亞的特殊形勢,以及和中蘇兩家“世仇”的關係,在這場戰爭中只能象一戰時一般,老實地趴在東亞充當英美的小弟。誰都沒有想到,日本這條惡狗會在將來反咬其一口。

雖然丘吉爾以極大的代價成功地從美國購得了兩艘戰列艦以填補本土艦隊實力巨大的不足,但該艦要加入英國海軍,最少也要等到四月以後,而從二月到三月這兩個月的時間,正是皇家海軍最虛弱的時間。

心知趁敵病,要其命道理的林漢和漢娜,哪裡可能給英國喘口氣回血的機會?

卑爾根海戰結束後,參戰的德國主力艦暫時回國大修,船廠加班加點連夜趕工,二月二十日之後,除了艦艏被魚雷重創的紐倫堡號巡洋艦外,餘下的艦隻皆已恢復到最佳狀態。

大家有贊給贊,不必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