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早已是西方各國的經濟殖民地,1933年時,為了轉嫁國內的危機,海量的洋貨更是瘋狂地在中國國內傾銷,甚至連中國農民傳統的農作物大米都受到了衝擊。
“各處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麵;頭幾批還沒有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了”葉聖陶先生寫的《多收了三五斗》這篇文章,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故事。
美國的《白銀收購法案》造成了中國國內的白銀大量外流,不過美國人出手時遲了一點。先美國人一步動手的漢娜和林漢,先美國人一年,使用自己印製的外匯在中國市場瘋狂地掃貨套購貴重金屬。
由於二人的偽鈔質量好,可全世界流通,變相地也將部分外國轉嫁到中國的經濟危機又轉回國外去了——面對洋貨的傾銷時,先前從林漢和漢娜手中流到中國人手中的外匯,大都被拿去購買往中國傾銷的洋貨。
在這個時代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糧價,比歷史上葉聖陶先生寫這篇文章裡的內容要好一點,文章裡“糙米五塊谷三塊”的低賤糧價,由於林漢派出的買辦商人瘋狂地在市場上用“自制”的美元、日元、英鎊到處掃貨,民間生產出來海量的糧食有了銷路,1932年時糧食收購價格一直維持在“糙米七塊谷五塊”,種田的農民還算有點活路。而到了1933年七、八月的糧食豐收期,由於市面上法幣氾濫,通貨膨脹嚴重,糧價漲到了“糙米十五塊,谷十三塊”,不過此時十五塊的法幣購買力也就勉強和去年的七塊相當。
江浙魚米之鄉的農民因為林漢的掃貨而“受益”,但南京國民政府來說,《白銀收購法案》的透過卻可謂雪上加霜。白銀外流、銀價提高使中國幣值大大抬升,嚴重地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市場上流通的銀元原本因為林漢前一年的大掃貨就已經大大減少,美國人在這時又借白銀法案捅了一刀,南京國民政府在1933年下半年的日子很快就感覺過不下去了。加上這時蘇區紅軍瘋狂的“偽幣”攻勢,原本恢復了一些元氣的南京國民政府,卻因為在內、外經濟戰場上的慘敗,原計劃在1934年春節後發動的“第五次剿匪”大業,還沒發動就直接胎死腹中。
注:美國的人《白銀收購法案》不光是為了轉嫁本國的危機,另一個目的也是打擊英國的經濟。當時全世界的銀本位國家其實不止中國一家,還有印度,加拿大,袋鼠國澳大利亞,世界最大的四個銀本位國家是英國的四個臺柱子。在這過程中其餘三家其實也損失慘重。
1933年的最後幾個月,整個南京國民政府都忙著應付白銀危機和偽幣攻勢帶來的經濟困難。
他們一方面進行貨幣改革,計劃取消銀本位,實行法幣改革。另一方面制定各種政策力求挽回由於白銀出口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嚴禁不法商販偷運白銀走私出口。同時還透過外交途徑要求美國“不再購買世界生銀”。
但是,在羅斯福當總統的位面,美國尚且對南京國民政府的跪求不理不睬,比羅斯福更加“保守”的迦納總統,又怎麼可能理睬炮黨這夥人的死活?
至於說取消銀本位,建立信用貨幣政策,這個想法也有問題。如今的法幣,早已被紅軍的“偽幣”攻勢折騰得信用全失,想搞信用貨幣,這個難度可不小。
焦頭爛額的宋子文一方面派人和紅軍聯絡,乞求對方停止“假幣戰爭”,一方面對英、美跪舔,懇求更多的外匯貸款作為貨幣準備金。同時請英美幫忙,設計新式的防偽度更高的貨幣,進口更先進的印鈔裝置。至於紅軍怎麼突然擁有了印製偽鈔這麼先進的手段,宋子文理所當然地把這個罪名推到了蘇聯頭上,讓斯大林又一次地中槍。
不過炮黨要進行貨幣改革,取消銀本位,動作再快也要近一年的準備時間。這過程肯定少不了對英、美財團各種讓步和簽定各類喪權辱國的條約,比如在銀行、幣制、預算、金融、海關管理及稅收等方面作一系列重大讓步(歷史上就是如此)。
此時的炮黨,因為林漢的攪局,紅軍的提前崛起,能控制的地盤只剩下五省——江西只剩下長江邊上的一小塊“皮”,福建的地盤同樣也只有沿海的幾個孤零零的城市,這兩省的地盤對他們來說甚至是負擔而不是收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真正抓在手裡的,只餘下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五省。
至於名義上歸屬中央的相鄰的山東,那是韓復渠的地盤,湖南的何鍵自成一體,他現在正被紅軍圍困在長沙裡虐得欲仙欲死,19路軍被紅軍逼得走投無路之後,把地盤“賣”給了宋子文,但那兒的局面和江西一樣糜爛。1934年剛開始的時候,實力大大縮水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