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原計劃要安裝的十四英寸的艦炮,現在看起來已成了還未裝備部隊就成為笑話一般的存在。
《倫敦海軍條約簽定》時,英國政府挖了個陷阱,妄想用十四英寸主炮的標準將美日海軍綁死在這個口徑上,然而這個陷阱除了坑死英國人自己,誰都沒有害到。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和陽奉陰違的日本海軍,都沒有將這個條約當回事,新入役的戰列艦全部在十六英寸以上,日本海軍更弄出了驚人的十八英寸的主炮。
1940年六月前,德國的沙恩級戰列艦以其在殲滅皇家海軍的戰役中驚人出色的表現,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戰列艦,但現在這個名頭,已被排水噸位超過六萬噸,主炮口徑達到十八英寸(大約460毫米)的大和號戰列艦搶去了。
當六月二十五日,大和號戰列艦一改從前的低調,在新加坡港公然地亮相時,再次在全世界海軍中間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和大和號戰列艦融為一體的李華梅和喀秋莎,也藉機吸收到了海量的信仰之力。
在李華梅的影響下,日本人對大和號戰列艦的態度,也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地將其放到舞臺的最耀眼處賺人眼球。
比起萬眾睹目的明星戰列艦大和號,另一艘武藏號航空母艦同樣也是各國海軍人士注意的焦點。李華梅從情報中得知,自從德國海軍創造性地使用了斜角甲板佈局後,美國在建的埃塞克斯級航母,也將更早地使用這種佈局結構。
在將三個師團的日本兵和裝備送上馬平半島後,日本主力艦隊只在馬來西亞停留了數天,在返航的路上又“順路”去了一趟加里曼丹島,打著“安撫”日僑的身份和當地的日僑多做接觸。
到七月一日,大和號結束了東南亞一行,率領著龐大的艦隊返回日本。作為西太平洋上最強大的海上威懾力量,日本海軍以如此的方式“淡然退場”當真出了許多美國人的意料之外。
大和號戰列艦和武藏號航母返回東京港後,他們一起遭遇了全日本上下無比熱情的歡迎。無數的日本人,聚集在東京灣,等著目睹本國最強的“國產軍艦”的英資。
在過去的六月份裡,超標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在全世界引發廣泛的關注。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現役的美國海軍內部揭起了新一輪的爭論。
爭論的焦點,是即將新造的戰列艦,是按計劃建造依阿華級戰列艦好,還是建設和大和號相當的六萬噸級的蒙大拿級超級鉅艦好。
美國地理位置垮越兩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唯一的問題就是,美國人需要維持兩洋海軍,而其主力艦在建造設計時,必須考慮到能否透過巴拿馬運河。
1940年時,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允許透過的戰艦噸位,也就在五萬噸以下。考慮到巴拿馬運河的吃水水深,新式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以犧牲航行穩定性為代價,造成了一條長寬比高得離譜的超級戰艦。
支援繼續建造依阿華級戰列艦的人,此時最大的看法是美國軍艦必須能保證透過巴拿馬運河。噸位一旦過大,軍艦無法透過巴拿馬運河,而這個觀點很快也被美國國會管錢的人接受。而蒙大拿級戰列艦最大的缺點就是噸位過大,根本不可能透過運河。
美國國會和海軍經過長時間的談論後,最終還是繼續執行建造依阿華號戰列艦的方案。
當大和號戰列艦在日本停靠後,早就趕來的林漢來到了日本的日本軍艦大和號附近,和李華梅、喀秋莎合體。
大和號戰列艦即將完工,正要進行最後的魔改工作,和李華梅融合後,有利於加快這個工程的進行。
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隨大和號內部的改造工程完工,八月一日,日本海軍正式接收了大和號戰列艦。
而這個時候,在歐洲的戰場,英國和德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進行著。六月二十日,隨著法國和德國簽定“和平”協議,法國宣佈退出了和德國的戰爭。
此時全世界許多人都以為,過不了多久,英國也會向德國屈服,然後雙方簽定一個看上去“不太過份”的和平協議。
但是,這個想法很快被事實證明是多麼地天真。
六月二十五日這天,英國著名影星費雯麗的瑪麗婭的女經濟人瑪麗婭夫人跟著她的英國話劇團一起,進入倫敦附近的一處空軍基地進行勞軍表演。
在剛剛結束的法國戰役,英國皇家空軍損失慘重,失去的飛機可以很快得到補充,但失去的飛行員短時間內卻難以補上。
和歷史同期稍有不同的是,由於更早地意識到本方戰鬥機的落後,英國人更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