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津浦、平琢兩線深入城鎮和農村,廣泛地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並向國民黨政府報告“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抗日活動情況。11月初,日本進一步擴大侵略,為了督促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組織赴京請願團,到南京強烈要求蔣介石出見。11月11日,高崇民慷慨陳詞,質問蔣介石:“中央在敵寇入侵以來,不發一兵,不作明確抗日表示,一味依賴國聯,使敵寇得寸進尺,侵略無止境,中央何以對〔得〕起東北人民?”'《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2~93頁。'蔣介石無言以對,只好用“到必要的時候,中央一定抵抗”等話來搪塞敷衍。
救國會創辦的《救國旬刊》、《覆巢月刊》和《救國時報》等刊物,報道東北人民和東北抗日義勇軍英勇抗日的戰績,揭露日軍在東北的種種罪行,廣泛宣傳和動員民眾起來抗日,收復失地。當時,人們的心情,正象後來廣為流傳的一首名為《松花江上》的歌詞那樣: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孃,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孃啊,爹孃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這首悽婉不忍卒聽的歌曲,催人淚下,使人悲憤。東北各地的青年學生,東北大學、東北中學和救國會所辦的各種訓練班(如學生軍)中的東北籍學生,紛紛參加各抗日隊伍。北平各大專學校及其他地方也都有不少青年學生出關投軍。
北平各界人民30萬人,於9月28日在太和門舉行抗日救國大會,透過20條決議案,強烈要求國民黨政府即早對日宣戰;立即宣佈退出國聯;實行徵兵制;全國中等以上學校即行軍事訓練;要求全國組織抗日義勇軍,組織募捐;要求全國各人尺團體,一律用國貨;號召海外僑胞一致團結;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會後分3路出發遊行。
南京市各界人民10萬多人,於9月23日在公共體育場召開抗日救國大會。會場響起哀樂,哭聲震天,會上講演者揮淚激昂,提出:“南京市民眾應走在最前線,殺到日本去。於是全場喊殺,殺,聲聞數里”。'陳覺:《九一八後國難痛史資料》第3卷,東北問題研究會,1932年版,第42頁。'
10月20日,趙欣伯賣國投敵就任偽瀋陽市長後,北平市新聞記者公會出於對漢奸的痛恨,直接發電報給趙欣伯,對其進行了強烈譴責,南京新聞界為聲援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日作戰,召開大會,透過決議,組成新聞界對日外交後援會。會後,通電國聯和全國新聞界,揭露日軍暴行。要求國聯主持公道,號召全國新聞界同胞一致奮起,喚起民眾,共赴國難,以挽危亡。
1932年2月4日,新聞記者聯合會、江寧律師公會、中央研究院、世界學會、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央政治學校、中國科學社、中國工程師學會、合作學社等南京文化團體和教育機關,聯合通電世界各國民眾,宣佈日軍暴行,希望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主持公道,譴責和制裁日本侵略罪行。
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團體,在粉碎國民黨文化“圍剿”的同時,對於推動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重要作用。左聯透過發表文告、論文、雜文以及小說、戲劇、詩歌、攝影、歌曲等文藝作品,譴責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揭露和批判了救亡運動中各種反動和錯誤的流派,提出了革命文學的戰鬥使命,呼籲國際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在左聯出版的《文藝新聞》、《十字街頭》、《文學月刊》等刊物上,不僅大量刊登抗日文學作品,而且發專刊和開闢專欄,來揭露敵人,宣傳群眾,動員群眾,進行抗日鬥爭。同時,左聯作家還親自參加了各種群眾性的政治活動,如參加上海反日大同盟舉行的遊行示威,到上海各大學講演,有組織地上街張貼標語,散發傳單,以及動員愛國青年參加抗日武裝鬥爭等。
上海婦女團體80餘個2000餘人召開大會,聯合組成婦女救國大同盟。她們舉辦救護訓練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