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部分

2。消渴與癭病

癭病中氣鬱化火、陰虛火旺的型別,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飢,形體日漸消瘦,心悸,眼突,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為特徵。其中的多食易飢、消瘦,類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癭腫有形則與消渴有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症。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通常以肺燥為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

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於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

3。辨本症與併發症

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症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併發症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症與併發症的關係,一般以本症為主,併發症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症,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併發症。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證等為線索,最後確診為本病。

二、治療原則

消渴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基本治療原則。《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由於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併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症,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三、證治分類

(一)上消

肺熱津傷證症狀:口渴多飲,口舌乾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證機概要:肺臟燥熱,津液失布。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減。本方清熱降火,生津止渴,適用於消渴肺熱津傷之證。

常用藥: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熱,養陰增液;黃連、黃芩、知母清熱降火。

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玉泉丸中,以人參、黃芪、茯苓益氣,天花粉、葛!選!書!網!x!u!a!n!s!h!u!。c!o!m根、麥冬、烏梅、甘草等清熱生津止渴。二冬湯中,重用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清熱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後者清熱作用較強,可根據臨床需要選用。

(二)中消

1。胃熱熾盛證

症狀: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證機概要:胃火內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本方清胃滋陰,適用於消渴胃熱陰虛,多食易飢,口渴等症。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清胃瀉火;玄參、生地、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

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後,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煩熱,人參益氣扶正,甘草、粳米益胃護津,共奏益氣養胃、清熱生津之效。

2。氣陰虧虛證

症狀: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體瘦,舌質淡紅,苔白而幹,脈弱。

證機概要:氣陰不足,脾失健運。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朮散加減。本方益氣健脾生津,適用於消渴之津氣虧虛者。《醫宗金鑑》等書將本方列為治消渴的常用方之一。並可合生脈散益氣生津止渴。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益氣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麥冬養陰生津。

肺有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