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病機主要是陰津虧損,燥熱偏盛。
一、病因
1。稟賦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內在因素。《靈樞·五變》已經有“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的描述,而其中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本病。
2。飲食失節
《素問·奇病論》雲:“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指的是脾胃損傷可致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進而發為消渴。飲食失節導致脾胃損傷常因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所致。
3。情志失調
長期過度的情志刺激,如鬱怒傷肝,肝氣鬱結不得疏洩,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鬱久化火,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鬱,內火自燃,乃消證大病。”
4。勞欲過度
《外臺秘要·消渴消中》說:“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指的是房勞過度,損傷腎精,可致虛火內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幹,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
二、病機
消渴病機主要在於陰津虧損,燥熱偏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肺、胃、腎為主要病變髒腑,尤以腎為關鍵。三髒之中,既互相影響又有所偏重。如《醫學綱目·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餘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肺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熱傷肺,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燥熱傷脾胃,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飢;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則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肌肉,則形體日漸消瘦。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主藏精。‘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闔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洩,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味甜。病變髒腑常相互影響,如肺燥津傷,津液敷布失調,可導致脾胃失去濡養,腎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熱偏盛,上可灼傷肺津,下可耗傷腎陰;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終致肺燥胃熱腎虛,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並見。
消渴病日久,易發生以下病變:一是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是消渴基本病機特點,由於陰陽互根,若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可致陰陽俱虛,其中以腎陽虛及脾陽虛較為多見。嚴重者可因陰液極度耗損,虛陽浮越,而見煩躁、頭痛、嘔惡、呼吸深快等症,甚則出現昏迷、肢厥、脈細欲絕等陰竭陽亡危象。二是病久人絡,血脈瘀滯。消渴病是一種病及多個臟腑的疾病,氣血執行失常,陰虛內熱,耗傷津液,又可導致血行不暢、血脈瘀滯。現代研究證明,消渴病多種併發症的發生與血瘀密切有關。
消渴病病變影響廣泛,涉及多個臟腑,未及時醫治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常可併發其他多種病證。如肺喜潤惡燥,肺失濡養,日久可併發肺癆;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併發白內障、雀目、耳聾等;燥熱內結,脈絡瘀阻,毒蘊成膿,可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血脈瘀滯,腦脈閉阻或血溢脈外,可發為中風偏癱等。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口渴多飲、多食易飢、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徵性的臨床症狀,是診斷消渴病的主要依據。
2。有的患者“三多”症狀不顯著,但若於中年之後發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傅,以及病久併發眩暈、肺癆、胸痺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病證者,應考慮消渴的可能性。
3。由於本病的發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
二、病證鑑別
1。消渴與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症狀,可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