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苓散、豬苓湯、蒲灰散或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等治療。隋唐至宋元時期,對癃閉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特別在治療方法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認為:“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一》記載治小便不通方劑十三首,並創用導尿術治小便不通,這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導尿術的記載。唐·王燾《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七》用鹽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療癃閉。直至明代,始將淋、癃分開論述。明·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設癃閉專篇,對氣虛不能化水、陰虛不能化陽所致癃閉有獨到見解。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癃閉》詳細闡述了治癃閉三法,即滋腎滌熱、清金潤燥、燥脾健胃,日:“一身之氣關於肺,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氣不能宣佈者居多,宜清金降氣為主,並參它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當滋腎滌熱。夫滋腎滌熱,名為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為隔三之治。”理法精當,可作借鑑。

根據癃閉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及無尿症,如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道結石、尿路腫瘤、尿道損傷、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脊髓病變及急慢性腎衰竭等均屬於本病範圍。

【病因病機】

癃閉主要是由於感受溼熱或溫熱毒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尿路阻塞及體虛久病導致腎與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所致。

一、病因

1。外感溼熱

下陰不潔,溼熱穢濁之邪上犯膀胱,或溼熱素盛,熱結下焦,腎移熱於膀胱,形成癃閉。故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便不通候》雲:“熱入於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急。”

2。感受熱毒之邪

溫熱毒邪犯肺,肺燥津傷,水源枯竭,形成癃閉。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癃閉》所言:癃閉“有熱結下焦,壅塞胞內,而氣道澀滯者,有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氣化不施者”。

3。飲食不節

久嗜醇酒、肥甘、辛辣之品,脾失運化,釀溼生熱,下注膀胱;或飲食不足,飢飽失調,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癃閉得生。此即《靈樞·口問》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4。情志失調

驚恐、憂思、鬱怒、緊張太過,肝氣鬱結,疏洩失司,三焦氣化失常,導致水道通調受阻,形成癃閉。正如《靈樞·經脈》所云:“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5。尿路阻塞

因積塊、砂石、瘀血、敗精阻塞尿道,小便難以排出,即成癃閉。如明·張景嶽《景嶽全書·癃閉》雲:“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6。體虛久病

因勞倦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弱,或水腫等病日久,致脾腎陽衰,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或因消渴、熱病日久,致腎陰耗竭,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最終形成癃閉。

7。藥毒所傷

因誤用、誤食或過用、過食藥物、毒物,損傷脾腎,形成癃閉。

二、病機

正常人體小便的形成與排洩,主要依靠肺的通調、脾的轉輸、肝的疏洩、腎與膀胱的氣化功能來調節。肺居上焦,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之樞紐;腎居下焦,與膀胱相表裡,主氣化,共司小便;肝主疏洩,協調三焦氣機之通暢。若某一臟腑失職,尿液的生成或排洩障礙,則形成癃閉。

癃閉的基本病機為腎與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尿液的生成或排洩障礙。外感或內生溼熱之邪侵犯膀胱,阻滯氣機,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溫熱毒邪犯肺,肺燥津傷,通調失職,上源枯竭,則尿液生成不足;若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氣虛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膀胱氣化無力;若肝鬱氣滯,疏洩失職,致膀胱氣化不利;若積塊、砂石、瘀血、敗精阻塞尿道,則膀胱氣化受阻;若勞倦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弱,或水腫等病日久,致脾腎陽氣虛衰,膀胱氣化無力;或因消渴、熱病日久,致腎陰耗竭,尿液生成無源,均可發生癃閉。

癃閉的病理因素有溼熱、熱毒、氣滯、瘀血。病位在腎與膀胱,與肺、脾、肝密切相關。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膀胱溼熱、肺熱壅盛、肝鬱氣滯、濁瘀阻塞,膀胱氣化不利者為實證。脾氣不升、腎陽衰憊,膀胱氣化無力者為虛證。但虛實之間,常互相關聯,或彼此兼夾。如肝鬱氣滯可化火傷陰;溼熱久戀不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