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託於備,備甚奇之”。後備為豫州刺史,田豫因母老,求歸故里,備涕位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又如劉備在新野時,得徐庶而器之。徐庶後跟隨劉備南逃,為曹操所追破,庶母被俘,庶因此向備請求到曹操那邊去,劉備體諒其母子深情,還是忍痛割愛,令庶歸北。劉備用人注重德才兼備。備進取劉璋時,梓潼縣令王連守城不降,備“義之,不強逼也”。及劉璋投降,備對王連甚為重用。備對忠孝卓著而早死的將領霍峻甚為悼惜,曾“親率群僚臨會弔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劉備同其部屬的關係,比曹操、孫權更加誠懇和互諒。劉備個人的作風也較檢點。趙翼言:“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劉備在對待部屬、百姓上,未見有屠城與滅人三族之事。至於曹操、孫權乃至司馬懿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戰前,曹操已據有中夏,孫權亦有江東,而劉備則“眾寡無立錐之地”。假若不是劉備在用人與作風方面有較好的表現,恐怕是不能成就其三分基業的。故我們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劉備是以用人和作風定三分的。
劉備在歷代帝王中,俱有顯著的特色。他之所以為後人熟知並有較佳印象,並非由於偶然因素。他的軍事才略雖不突出,但在用人待士方面,在歷代帝王中是罕見的,對後世亦俱有廣泛而有益的影響。
二、諸葛亮治蜀
劉備在時,常外出征戰,諸葛亮鎮守成都,代行政事。備死後,劉禪繼立,更“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諸葛亮死後,蔣琬、費褘相繼執政,“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因此,蜀漢的政治,實以諸葛亮的措施為依歸。我們現把諸葛亮治蜀的政策與措施敘述於下:
益州在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時期,不但外來地主與土著地主之間的矛盾未能得到解決;就是劉璋本人和他的高階官員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劉璋既沒有充分的力量節制驕恣的諸將,也沒有能力選拔或重用優秀人才。因此他手下有才幹的官員如張松、法正等便策劃迎接劉備入蜀。這種情況,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所說:“益州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劉備既利用劉璋統治集團的矛盾,奪取了益州,他對於劉璋的舊部,便不能不有一個較好的安排。《三國志》卷32《先主傳》稱:
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這樣,益州地主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緩和了,劉備的統治得到了鞏固。諸葛亮執政後,對益州土著地主更注意籠絡和擢用。如《三國志》卷42《杜微傳》言:
建興二年(224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
這三個人是書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較有才學口辯。杜微則是一個老而且聾的人,劉備定蜀以後,他閉門不出。等到諸葛亮執政,則非把他羅致來不可。因他耳聾,兩次給他做書面談話;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給他加上諫議大夫的名義。這是為什麼?無非是以他做一個樣子,以表示向益州地主開放政權罷了。
《華陽國志》卷9《李壽志》言“豫州入蜀,荊楚人貴”,誠然是事實。但蜀漢既在益州建國,諸葛亮便不能不從土著地主中選拔一些人才。如《三國志》卷41《楊洪傳》:
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我們如果把《蜀志》各傳翻看一下,即可看出益州土著地主如張裔、楊洪、馬忠、王平、句扶、張翼、張嶷、李恢等都做到重要的職位,只是比丞相、大將軍低些罷了。蜀漢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與曹魏相抗衡,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較少,當為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用人,還是以其本人及蜀漢政權為中心,而不容許部下有結黨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總是容易養成黨派勢力,因此,諸葛亮對土著地主雖注意擢用,但對他本人的繼承者始終只從外來地主中培養。不僅籍隸荊楚的蔣琬、費禕因他的授意而相繼輔政,就是降將兗州人姜維,也因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為蜀漢政權的最後支撐者。這雖因他們有相當的才幹,同時也因他們是外來人,在益州沒有什麼親黨關係的緣故。不過,諸葛亮對益州土著地主的團結和重用,還是超過了以前的統治者。從兩漢以來,在政治上一直受著歧視的益州人,對於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