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母親的墳了;不約而同——可見誰也沒有忘記,一刻都沒有忘記……

我看著母親出嫁前住的那間小屋,不由得有一個問題:那時候我在哪兒?那時候是不是已經註定,四十多年之後她的兒子才會來看望這間小屋,來這兒想象母親當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親十九歲,未來其實都已經寫好了,站在我四十六歲的地方看,母親的一生已在那一陣喜慶的嗩吶聲中一字一句地寫好了,不可更改。那嗩吶聲,沿著時間,沿著陽光和季節,一路風塵雨雪,傳到今天才聽出它的哀婉和蒼涼。可是,十九歲的母親聽見了什麼?十九歲的新娘有著怎樣的夢想?十九歲的少女走出這個院子的時候歷史與她何干?她提著婚禮服的裙裾,走出屋門,有沒有再看看這個院落?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這間小屋,走過這條甬道,轉過這個牆角,邁過這道門檻,然後駐足,抬眼望去,她看見了什麼?啊,拒馬河!拒馬河上綠柳如煙,霧靄飄蕩,未來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蒼茫之中……我循著母親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馬河悲喜不驚,必像四十多年前一樣,翻動著浪花,平穩浩蕩奔其前程……

我坐在河邊,想著母親曾經就在這兒玩耍,就在這兒長大,也許她就攀過那棵樹,也許她就戲過那片水,也許她就躺在這片草叢中想象未來,然後,她離開了這兒,走進了那個喧囂的北京城,走進了一團說不清的歷史。我轉動輪椅,在河邊慢慢走,想著:從那個坐在老槐樹下讀書的少女,到她的兒子終於來看望這座殘破的宅院,這中間發生了多少事呀。我望著這條兩端不見頭的河,想:那頂花轎順著這河岸走,鑼鼓聲漸漸遠了,嗩吶聲或許伴母親一路,那一段漫長的時間裡她是怎樣的心情?一個人,離開故土,離開童年和少年的夢境,大約都是一樣——就像我去串聯、去插隊的時候一樣,顧不上別的,單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畫幸福與浪漫……

如今我常猜想母親的感情經歷。父親憨厚老實到完全缺乏浪漫,母親可是天生的多情多夢,她有沒有過另外的想法?從那綠柳如煙的河岸上走來的第一個男人,是不是父親?在那霧靄蒼茫的河岸上執意不去的最後一個男人,是不是父親?甚至,在那綿長的嗩吶聲中,有沒有一個立於河岸一直眺望著母親的花轎漸行漸杳的男人?還有,隨後的若干年中,她對她的愛情是否滿意?我所能做的唯一見證是:母親對父親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甚至嘆氣連聲,但這個男人的誠實、厚道,讓她信賴終生。

老家(3)

母親去世時,我坐在輪椅裡連一條謀生的路也還沒找到,妹妹才十三歲,父親一個人擔起了這個家。二十年,這二十年母親在天國一定什麼都看見了。二十年後一切都好了,那個冬天,一夜之間,父親就離開了我們。他彷彿終於完成了母親的託付,終於熬過了他不能不熬的痛苦、操勞和孤獨,然後急著去找母親了——既然她在這塵世間連墳墓都沒有留下。

老家,Z州,張村,拒馬河……這一片傳說或這一片夢境,常讓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個走來的男人,或那河岸上執意不去的最後一個男人,都不是我的父親,倘那個立於河岸一直眺望著母親的花轎漸行漸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親,我還是我嗎?當然,我只能是我,但卻是另一個我了。這樣看,我的由來是否過於偶然?任何人的由來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還有什麼偶然可言?我必然是這一個。每個人都必然是這一個。所有的人都是一樣,從老家久遠的歷史中抽取一個點,一條線索,作為開端。這開端,就像那綿綿不斷的嗩吶,難免會引出母親一樣的坎坷與苦難,但必須到達父親一樣的煎熬與責任,這正是命運要你接受的“想念與恐懼”吧。

。 想看書來

答自己問(1)

一、人為什麼要寫作?

最簡要的回答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為什麼要種田呢?為什麼要做工吃飯呢?為了不至於餓死凍死。好了,寫作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人之為人在於多一個毛病,除了活著還得知道究竟活的什麼勁兒。種田做工吃飯乃是為活著提供物質保證,沒有了就餓死凍死;寫作便是要為活著找到可靠的理由,終於找不到就難免自殺或還不如自殺。

區分人與動物的界線有很多條,但因其繁複看似越來越不甚鮮明瞭。譬如“思維和語言”,有些科學家說“人類可能不是唯一能思維和說話的動物”,另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那是人類所獨有的。若以我這非學者的通俗眼光看,倒是有一條非常明顯又簡便的區分線擺在這兒:會不會自殺(是會不會,不是有沒有)。這天地間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