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有著他父親的影子。
第六章 烈火中的鳳凰
新的旅程
回冀中,是孫犁的願望。他說,他想回到家鄉搞創作。領導部門批准了他的請求。
他在東遼城自己的家裡只住了四天,便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早晨,渡過滹沱河,向北面的蠡縣縣城走去。村裡一個叫芒種的青年農民送了他一程,這個人的名字陰陽相互作用說明“氣”的作用。主張“精思自得”、“觀物,原封不動地寫進了《風雲初記》,而且是一個主角。在小說裡,他先是長工,後來成為一名出色的戰士和年輕指揮員。
孫犁去蠡縣,是要找梁斌,梁斌正在那裡當著中共蠡縣縣委宣傳部長。
冬天還沒有過去,在霧中行走,恰似潛游於又深又冷的渾水裡。太陽出來了,霧氣散去,滿樹都是霜雪,銀裝玉琢,另是一番景象。那些年,他養成了走路行軍的習慣,現在,行進在家鄉靜謐,和平的田野上,心裡格外舒坦。太陽爬上了樹梢,霎時間,給大地抹上了一層金子的顏色。此刻,他望著遠村近樹,披金掛銀,不覺心花怒放起來。
傍晚,他到了縣城,走進縣委機關大院。這裡原是一家錢莊,梁斌住在東屋。
在孫犁的印象裡,梁斌樸實、厚重。他們最初認識,是在1938年春,孫犁到蠡縣組織人民武裝自衛會的時候,那時梁斌在縣裡領導著一個劇社。1941年孫犁從山地回到冀中,參加編輯《冀中一日》,他們接觸機會很多,便熟起來了。1943年,孫犁在繁峙縣境內堅持了三個來月的反“掃蕩”,在戰爭空隙,還翻越了幾個山頭,去看過他一次,當時,他正隨西北戰地服務團行軍,到太原執行任務。
他們也有數年不見了,老朋友自然有說不完的話。這天晚上,就說好了孫犁下鄉的地點。梁斌那裡,有一個管檔案的身材不高的女同志,姓朱,叫銀花,孫犁就被安排到她家住的村子——劉村去工作。
劉村是一個大村子,孫犁進村後,按照約定,先找到銀花家裡,見到了她的妹妹——錫花。這是一家中農,錫花看上去不過十七八歲,高高的個兒,神態雖然透著明顯的稚氣,但熱情、爽快,能說會道,很會辦事,正在村裡當著黨支部委員。中午,她給孫犁做了一頓可口的家鄉飯,使孫犁至今不忘:煮紅薯、炒花生、玉茭餅子、雜麵湯。
錫花家裡沒有母親,父親有四十來歲,穿著和外表都不像農民,而像一個城鎮歸來的商人。他臉上蓋著酒氣,不愛說話,在人前總像做錯了事似的。在縣城,孫犁聽說他不務正業,當時猜想,也許是中年鰥居的緣故吧。
錫花的祖父倒很活躍,有些江湖氣,黑而健康的臉上,笑容不斷,不像有七十來歲。憑著感覺和觀察,孫犁推斷他應該是一個牲口經紀或賭場過來人。他好唱崑曲,飯後,拍著桌沿,給孫犁唱了一段《藏舟》。這裡的老一輩人,差不多都會唱幾句崑曲。
孫犁以普通村民的身分,在劉村住了三個月,人熟地也熟,有些不願意離開了。他在這一年(1946年)3月30日給康濯、肖白(《晉察冀日報》的一個編輯)的信裡,這樣描繪著自己的生活:“因為梁斌同志的照顧,我的寫作環境很好,自己過起近於一個富農生活的日子,近於一個村長的工作,近於一個理想的寫作生活。”①在這段日子裡,錫花常到住處看他,有時還帶些吃的去,有時也商量工作。孫犁也常到她家去坐坐,她也總是那樣勤快活潑。孫犁這一年寫的小說《“藏”》②,裡邊的女主人公淺花,就含著錫花的影子,或者說,是一個完全藝術化了的錫花:……媳婦叫淺花,這個女人,好說好笑,說起話來,像小車軸上新抹了油,轉的快叫的又好聽。這個女人,嘴快腳快手快,織織紡紡全能行,地裡活賽過一個好長工。她紡線,紡車像瘋了似的轉;她織布,挺拍亂響,梭飛的像流星;她做飯,切菜刀案板一齊響。走起路來,兩隻手甩起,像掃過平原的一股小旋風。
總之,錫花是給孫犁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物,後來他到了河間,還給她寫過幾回信,錫花每次回信,都談到自己的學習。天津解放後,孫犁進了城,才斷了來往,不過仍關心著她,十多年以後,還向同住在天津的梁斌問起她的訊息。梁斌告訴他:1948年農村整風時,她家好像有些問題,被當做“石頭”搬了一下。農民指她家是“官鋪”,還編了歌謠。錫花倉促間尋了一個極普通的農民,結婚了事,好像很不如意。孫犁聞之默然,幾乎是祝福式地發表了他個人的想法:我在那裡居住的時候,接近的群眾並不多,對於幹部,也只是從表面獲得印象,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