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我們沒有給他社會化過,他的天性非常美好,他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跟主人公做的一樣。我就覺得孩子的善良很重要。”
這時,我問了她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有沒有想過以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萬一遇到一些不那麼美好的事情怎麼辦?”她說也想過這個問題,這樣很純真很單純的孩子,以後很可能難免會遇到一些人欺負,可能上當受騙。但是雖然很擔憂,卻又不忍心把這種純真的東西破壞掉,因為這樣的話也會很痛苦的,灌輸太多社會化的東西對他也不好,對他心理也不太好。作為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生順順利利,同時她又感覺自己的孩子身體瘦小,還有些挑食,因此她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太純真,怕他今後遇到傷害,她覺得孩子很文弱,內心世界非常豐富,身上有一些女性的特質在裡面。她認為:“男孩子有些女性特質看上去比較讓人喜歡,因為他不鬧事,也不是很煩很鬧的那種。但是到社會上一看,在這個競爭很激烈的社會上,他就顯得很弱小了。這也是我們擔心的。”
為了讓孩子今後過得更好,同時避免傷害,他們給孩子早早地做好了職業規劃,要給他選擇競爭不那麼激烈的面對面競爭的職業,比如說電腦程式設計這樣的工作,比的是智力。不過她認為自己並不是在安排他的職業,主要是孩子對這些方面有興趣:“他對電腦很有興趣,經常去買電腦雜誌,而且看得非常專心,父母都不看的電腦雜誌,他能夠自己從頭看到尾。對電腦的知識,比較新的東西他吸收得很快。我們電腦壞了,他三兩下就搞好了。他從小對電腦就特別感興趣。而且電腦裡面都是英文的東西,他那時候英文不懂,一些符號的東西,他摸索摸索都懂了,他對這些很有感覺。所以我們也就從這些方面對他加以引導。面對面的直接的競爭少一點。”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傳承(5)
顯然,針對孩子的性格與興趣,這位母親已經對孩子的未來做了比較具體的充分的規劃設計,孩子正在按照她的規劃一步步往下走。
作為一名教育學的博士,W4對於教育有獨到的見解。她提到對孩子要“順其自然”,要實行“人本主義的教育”。她提到了與孩子的奶奶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孩子的奶奶是小學老師,認為要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天天要小孫子認字、算術,孩子一看就說:“又來了,又來了。” 奶奶認為這是規矩,應該學習的時候就學習,學習好了再去玩,還有就是今天你認了多少個字,就給你買些什麼東西,而W4則認為這是很不好的物質刺激,學習本身有一些樂趣,過多的干預就會導致孩子喪失這種自發的樂趣,而去追求外在行為刺激。W4從專業的角度指出,孩子奶奶還是用的“行為主義”的這一套,因為她當小學教師的時候可能用的就是這一套,那時候可能還沒有“人本主義”的理論。W4認為:“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比方說看電視呀,出去玩呀,也可以教他,他現在也學會了幾百個字,動手能力特別強,喜歡拼裝玩具呀,畫畫呀,我也沒有讓他上興趣班呀學習班呀,我覺得我自己會的就教點給他,他自己願意怎麼畫就怎麼畫,因為我就怕這些培訓班對他想象力的束縛,教給他一些模式,怎麼畫。這麼小應該是比較自由地發展。”W4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最關注他的個性方面,與人交往的能力,因為她覺得技能方面很容易學會。同時她還擔心這種強迫性學習會讓他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不要以後一提到學習,他就認為是一種很枯燥、很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就得不償失。而她的學教育的這些同學媽媽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孩子的教育都比較放任,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希望他們過早地進行正規的學習。她們在一起說:“你的孩子學了什麼樂器呀?”“沒有。”
不過,W4並不是要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她說:“至於以後是不是要接觸這些東西,這要看他的興趣,他確實表現出某一方面的天賦。我發現他對繪畫有興趣,對形象呀色彩呀,還是可以培養一下。但對音樂,因為我們兩個人都沒有這方面的特長,家裡也很少聽音樂,或者是像唱歌、跳舞這樣的活動,可能對他也有一些影響,也許沒有開發出來,沒有給他機會來表現,但是家裡也沒有什麼樂器,我還是想哪怕當作一個玩具吧,給他買個電子琴,反正幾百塊錢,他有興趣了玩一玩,沒有興趣就當作玩具敲敲算了。”
W4在教育過程中不但用理論聯絡實際,而且還經常對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失誤”作出反思。她提到孩子交友過程中的一件事:“有一個女孩子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