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地的領導同志建言:“我親愛的故鄉,雄踞歷史,已不待說,我們魂牽夢縈的卻是她能否擁抱現在,引領未來。我們珍視她豐厚的文化歷史積澱,我們更希望她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該文在家鄉日報的頭版刊登,引起一些反響。
我也曾振臂一呼:“誰送彭祖進北京?”讓家鄉的餐飲美食走進京城,並義務為之做廣告:
美食從來跨時空,
喜迎彭祖進北京;
一樽地鍋半壺酒,
勝似端坐未央宮。
我也曾與北京的鄉親組成“還鄉團”,為家鄉的企業出謀劃策、介紹專案、招商引資。
但最讓我愛戀的還是那片生我養我的熱土,農業興旺、農村發達、農民幸福,是我永久的心頭牽掛。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有這樣一段話:“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讀了又讀,畫了又畫,特別是在“農業”、“農村”、“農民”、“大局”、“重中之重”這些話語的下面加了好多的著重號。
我想,“我本農門”,是因為我的出身與“農”結下的血肉聯絡,而我們的國家呢?我們的國家不也是以農為本的嗎?
我本農門(2)
人所共知,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村的穩定是我們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工農聯盟是我們國家政權的基礎,這不就是“本”嗎?
中國的歷史與西方不同。
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主要特質便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王朝無論如何更替,統治者“重農抑末”的政策幾乎一成不變;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五畜興旺、農民安居樂業,便是封建社會的盛世;對農民盤剝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