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紅旗譜
作者:梁斌
內容簡介:
《紅旗譜》透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鬥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另外,綜合作品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傳統精神,充滿濃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廣背景等,該書稱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
作者簡介:
梁斌原名梁維周,蠡縣梁家莊人,他是以《紅旗譜》等長篇鉅著而聞名中外的小說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文聯主席等職。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師範,並參加了二師的學潮鬥爭。1933年去北平,參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聯盟,開始寫雜文、散文和小說,掙一點稿費維持生活。而後到濟南,考入山東省立劇院,學習戲劇表演,擔仍堅持文學創作,寫出以高蠡暴動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區新世紀劇社社長,遊擊十一大隊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戰建國會文藝部長等職。這期間他寫出短篇小說《三個布林什維克的爸爸》和中篇小說《父親》,還寫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穀豐登》、《爸爸做錯了》、《血灑盧溝橋》等劇本,在冀中地區演出數百場,激勵了冀中軍民的革命鬥志。
1948年秋天,梁斌隨軍南下,歷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傳部長、《湖北日報》社長等職。為實現多年的宿願——把冀中人民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寫成長篇小說,1953年他調回河北。他在高陽、蠡縣走村串戶訪問當年參加革命鬥爭的老同志,充實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創作境界裡。在50年代中期,他開始在省文聯院內的一間小平房裡,後來搬到棗衚衕的“創作之家”,專心致志進行創作,他每天早晨3點起床,一直寫到中午。早飯沒顧上吃,趕到食堂吃中午飯,結果是開中午飯的時間也過了,他只好到街上買點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寫得上勁而忘了火爐添煤,凍得他手腳發麻。經過三個酷暑和寒冬,他終於完成了《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三部長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農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增添了光彩。
正文
卷一
1
平地一聲雷,震動了鎖井鎮一帶四十八村:“狠心的惡霸馮蘭池,他要砸掉這古鐘了!”
那時,小虎子才十五歲,聽得鎮上人們為這座古鐘議論紛紛,從家裡走出來。宅院後頭,不遠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長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廟,廟臺上有兩棵古柏樹。這座銅鐘就在柏樹底下,戳在地上有兩人高。伸手一敲,嗡嗡地響,伸開臂膀一撞,紋絲不動。
根據老人們傳說,這座鐘是一個有名的工匠鑄造的。鐘上鑄滿了細緻的花紋:有獅子滾繡球,有二龍戲珠,有五鳳朝陽,有捐錢人家的姓名住址,還有一幅“大禹治水圖”。鄉村裡人們喜歡這座古鐘,從大堤上走過,總愛站在鍾前仔細看看,伸手摸摸。年代遠了,摸得多了,常摸的地方,鋥明徹亮,如同一面銅鏡,照得見人影。能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霧露,雨後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不常摸的地方,如同長了一層綠色的釉子,紫黝黝的。
小虎子聽得說,要為這座古鐘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變,一片好奇心,走上千裡堤,看了一會子古鐘;伸出指頭蘸上唾沫,描畫鐘上的花紋。他自小就為生活忙碌,在這鐘前走來走去,不知走過了多少趟,也沒留心過鐘上的花紋。心裡想:“怪不得,好大的一座銅鐘哩!也鬧不清能賣多少錢,也值得這麼大驚小怪!”
他看完了鍾,一口氣跑下大堤,走回家去。一進門,聽得父親響亮的喊聲:“土豪霸道們!欺侮了咱們幾輩子。你想,堤董他們當著,堤款被他們吞使了。不把堤壩打好,決了口發了大水,淹得人們拿不起田賦銀子,又要損壞這座古鐘!”
另一個人,是父親的朋友老祥大伯的聲音,說:“又有什麼辦法?人家上排戶商量定了,要砸鍾賣銅頂賦稅。也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