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蘇聯雖然還未徹底解決,但日本已經被炸得千瘡百孔,日本人都得去野外吃草根了,基本上已經不再具備任何社會組織能力。
蘇聯大部分割槽域都被攻佔,只剩下一些被包圍的城鎮,反攻根本不可能,因為沒人了,人都被三光掉了。
所以此時整個世界,就剩下一個美國和加拿大,而且已經被包圍了
中華帝國開始調兵遣將,五個野戰集團軍群都被調回了本土,同時派遣了大量的二線部隊,前往亞非歐各地對反抗武裝力量進行鎮壓。
中華帝國的5個野戰集團軍群總兵力達到900萬,中華帝國海軍主力也抽調了回來,準備對美國阿拉斯加州進行登陸戰。
空軍主力也飛回了本土或者俄國境內的空軍機場,都集中在北極圈的軍用機場。
在準備的同時,中華帝國空軍對美軍佈置在格陵蘭島的空軍基地發動了空襲。
美國空軍迅速反應,根據情報顯示,美國也裝備了雷達,只是不如中華帝國那麼普及。
不過有雷達也沒用了,中華帝國空軍拿出了絕對的實力,雙方于格陵蘭島海域發生了大空戰,這次空戰美國出動戰機一千五百餘架,中華帝國則出動戰機兩千餘架,而且還首次派遣了一批上百架噴氣式戰鬥機參戰。
中華帝國的戰機不僅在數量上比美國多,而且質量上也比美國強上一大截,美國戰機遭到了重創。
中華帝國的轟炸機編隊直接轟炸了格陵蘭島上的美國空軍基地,隨著全面戰爭的爆發,格陵蘭島已經被美國給代管了。
接著中華帝國海軍組織了對格陵蘭島的登陸,由於中華帝國掌握了制空權,美國臨時拼湊的海軍更不敢往上湊。
與此同時,中華帝國空軍對美國阿拉斯加州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美國阿拉斯加州地廣人稀,轟炸任務倒是不多。
中華帝國的力量雖然還未完全抽調到外東北地區,但並非要等全部力量就位才對美國發動登陸戰。
在對美國阿拉斯加州狂轟濫炸了一個星期後,中華帝國海軍以一半的主力進行配合,打響了登陸阿拉斯加州的戰役。
美國連線阿拉斯加以前全靠海路,公路一條都沒有。
自全面戰爭爆發後,僅修了一條公路橫穿加拿大,但還未全面修通,因此美國在阿拉斯加州的軍力並不強。
之前在美國想來,中華帝國在攻佔了夏威夷群島之後,應該是以夏威夷群島為跳板進攻美國,但沒想到的是,中華帝國是從北極圈進攻美洲大陸。
整個登陸戰沒有任何的懸念,在海軍和空軍的火力掩護下,中華帝國陸軍成功登陸阿拉斯加州。
隨後向阿拉斯加州腹地挺近,美軍面對兵力龐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具備作戰經驗的中華帝國陸軍,結果非常糟糕。
美軍的表現,甚至讓人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一支正規的陸軍。
當美軍失去了空軍和火炮優勢後,一個個都貪生怕死之極,直接就不會打仗了。
讓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往前衝?美國大兵會告訴你——NO他們更多的是掛起白旗,直接投降。
美軍的作戰意志非常爛,爛到中國陸軍迅速挺近,個別部隊甚至一天向前挺近了兩百公里。
在阿拉斯加,由於地廣人稀,因此基礎設施不是很好,交通基本都是靠水運和海運。
不過美國即將修好的那條公路卻被中華帝國給撿了便宜,沿著這條公路,中國陸軍可以一路打到美國去。
登陸美國的同時,中華帝國調集了大批船隻,將許多印度勞工送到了阿拉斯加修路。
中華帝國從加拿大進攻美國,後勤補給必須有保障才行,因此必須調動大批的汽車,公路太狹窄了可不行。
對美國作戰,中華帝國龐大的遠洋運輸船隻發揮了作用,要是一般國家還真搞不了,大量的部隊和作戰物質不斷的往阿拉斯加運。
不過相比之下,對美國的作戰,準備時間要長一些。
畢竟加拿大地區不是美國,加拿大的基礎設施實際上很爛,因為加拿大的人口太少了,也修不了那麼的基礎設施,就算是修了也沒什麼用。
因此對美國作戰,不像對歐洲各國作戰那麼快速,歐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都是不錯的,畢竟那裡可是在中美崛起前最發達的區域。
根據總參謀部的估計,起碼得準備三到五個月,才能在美國北部做好全面進攻準備。
同時為了將中華帝國的影響力植入南美洲,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