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業就休學,早晨睡到快吃中午飯才起床,放下飯碗就出去,在外邊胡吃亂花,逛到深夜才回家,我成天為他的出路發愁朱洛筠:《我兒子走上了光明大道》,《天津日報》,1965年7月1日。。

直到將他送往邊疆,這位母親才算鬆了口氣。

在“###”前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這類所謂“剝削階級子女”所佔比例是相當大的。1962年秋天成都組織的第一批下鄉插隊知青中,有半數以上出身於“非勞動人民家庭”,1966年2月從成都到西昌農村插隊的知青中,據一個女知青回憶:“僅僅因出身不好而被拒之於學校門外的,在我場知青中約有百分之六七十夏晴:《抹不去的歲月》,《知青檔案》,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1963年上海動員知青去新疆,在近2萬名赴疆青年中有近2000名是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據上海市團委的報告,其中有些資產階級分子對這一運動的態度是很好的。雖然當時上海市委提出對資產階級子女以教育為主,不勉強動員,但在大學已對他們關閉了大門,不下鄉就只能去港澳或留在家中當“寄生蟲”的情況下,許多愛國的、滿懷理想的青年,還是毅然走上了支邊的艱苦道路,其中很多至今留在那裡。

他們與一般社會青年不同,有不少在校時品學兼優,不乏像遇羅克那樣有頭腦、有才華的青年。曾有負責知青工作的安置辦公室幹部回憶說,“###”前每送一批青年下鄉時,其中最出眾的幾個,往往就是這類人。他們很多人是抱著替父母“贖罪”的想法下鄉的,但在鄉下所受的歧視,往往比在學校時更為嚴重。

“###”時期因寫《出身論》而在青年中引起強烈震動、最終也因此而遭殺害的遇羅克的遭遇,在當時出身不好的青年中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遇羅克的父親原是水利電力部華北電力總局的工程師,母親是一家公私合營工廠的私方副廠長,1957年雙雙被劃成右派,當時遇羅克15歲,他的操行一下子就從“優”變成了“中”。1960年夏天,遇羅克高中畢業,雖然他的文理兩科成績在班級和年級裡都是拔尖的,報高考志願時他還是隻敢報考地質專業,以為報考這個冷門也許比較容易用優異的成績掩蓋父母的政治問題。結果,發通知那天,班上只有兩個學生什麼也沒接到,一個是有盜竊行為的學生,還有一個就是遇羅克。後來有人檢視了###存檔的成績單,證實他考得確實很好,但因操行是中,而未予錄取。

遇羅克此時家境已經十分困難,父親去勞改,剩下一家六口,全憑母親幾十元錢的工資度日,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決定邊準備功課,邊參加工作。他覺得去農村能更好地瞭解社會,更好地鍛鍊自己,就響應號召,自願上山下鄉。1961年春節前夕,他下到大興縣紅星人民公社一個菜園小隊,成為北京最早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之一。他被社員選為記工員,與社員建立了很好的關係。勞動之餘,他同幾個境遇相似的夥伴刻苦攻讀,此時他對自己的前程,還抱有些許幻想,“少年幸遇讀書風”,就是他那時寫下的詩句。他所居住的那間擁擠的宿舍,雖然終年人來人往,附近電井抽水聲很少間斷,糞池氣味燻人,夏秋蚊蠅肆虐,讀書之風卻經久不衰。夏天,為了在燈下靜坐讀書,他穿起老藍布###,將褲角、袖口掖緊,外加一盒清涼油。1962年,大學擴大招生的訊息傳來,他和夥伴們非常振奮,以為作為社會青年去報考,就不會再有人作梗。他積極應考,考後覺得很有把握,不料又是名落孫山。這時,傳來蔣介石企圖###的訊息,徵兵開始了,他又立即報名,“大學不要,我們上前線去,戰鬥會證明我們有一顆赤子之心!”然而,他們連檢查身體的資格也得不到。新打擊落到舊傷口上,使他備覺疼痛和惶惑。。 最好的txt下載網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6)

1964年初,他因病離開農村。兩個月後,他被分配到科技情報所做翻譯資料的合同工,後來又到一個小學代課,始終未能得到一個固定職業。無論他付出什麼樣的努力,表現出多麼出色的能力,但沒人敢要一個右派的兒子。正是因多年來為出身問題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和不公遭遇,使他在“###”時大膽寫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出身論》。至今讀來,仍讓人對他思想的深刻、批判鋒芒的尖銳感佩不止。而文章中聲聲血淚的控訴,尤令人感到不平和沉重。王晨、張天來:《劃破夜幕的隕星》,《歷史在這裡沉思——1966—1976年紀實》第3卷,華夏出版社1986年版。

文章提到,每年大學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