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路,還以為自己是個悲劇的勇士。
幾乎每個知青典型都有過放棄上調機丟的經歷,換言之,沒有這種經歷也就很難取得典型的資格。他們的理想與追求,沒等開花結果,已在一種窒息個性發展的氛圍中過早凋謝了。為此王冬梅曾反問道:
我是那個時代的寵兒、驕子,但這些難道不是那個時代對我的傷害,對我靈魂的深深傷害嗎?
當然,並不是知青典型在痛定思痛之餘都有王冬梅這樣的悟性。就王冬梅個人而言,她所付出的代價遠遠不止失去上調的機會。由於她的典型身份,父母必須一次次扮演“革命家長”的角色,在報紙廣播中不斷拋頭露面,向廣大知青家長進行現身說法。不但違心地將二女兒王玉梅也送往昭盟,最後,連自己也被遷到偏僻的赤峰。由於典型的身份,她本人付出了沉重代價。像她這樣的典型,本來就是被時事“製造”出來的。要求上山下鄉時,她年僅17歲,1976年受到批判、審查時也不過20歲,1979年才被解脫。多年後她深有感觸地指出:知青典型,作為一種“政治道具”,被利用者高高舉起,名聲顯赫。一旦風雲變幻,立刻打翻在地,大批特批。而我們在心靈的大起大落中僅僅學到一點政治常識。這,就是典型的悲劇。值得慶幸的是,與其他知青典型比,王冬梅畢竟年齡很輕,這使她在身世浮沉之後,來得及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1979年她考入了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記者。有的知青典型,至今不改“青春無悔”的舊調,王冬梅則不然,在回憶當年的那段經歷時,她感到的只是“痛悔萬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次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的召開(1)
1973年6月,曾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針對有關問題制定了“統籌解決”的辦法。會後,積存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反而因下鄉青年的繼續增加和極左路線影響的加劇而更為嚴重了。1976年2月,毛澤東在一份反映知青問題的信中批示:“知識青年問題,似值專題研究,先作準備,然後開一次會,給以解決。”再次表現出對知青問題的關注。但1976年是多事之秋,天災人禍頻仍。同年10月,江青集團被逮捕,國家百廢待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起來。直到1978年1月國務院知青辦在北京召開省、市、自治區知青辦負責人座談會時,召開全國知青工作會議才重新提上日程。
知識青年問題,涉及千家萬戶和上千萬青年,政策性很強,問題很多,已成為敏感的社會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各級知青辦既感到困難重重,又不敢自作主張,擔心稍有不慎,釀成事端。所以,都寄希望國務院儘早召開會議,將大政方針明確下來。###中央、國務院對這個問題當然也很重視,但鑑於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和難度,要求國務院知青辦充分做好準備再召開會議。這樣,原訂6月召開的全國性會議就順延至下半年。
1978年4月13日,###中央批准《關於調整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成員和辦公室管理體制》的報告,對知青工作管理體制做了更動。為了便於統一協調各方面的工作,決定調整領導小組成員,並將國務院知青辦由農林部代管改為勞動總局黨組領導。4月21日,中組部任命許世平為國務院知青辦主任,以後又兼勞動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8月5日,經###中央批准,調整了知青領導小組成員。陳永貴仍任知青領導小組組長,康永和任第一副組長。將知青工作領導機構的隸屬關係由農林部改為勞動總局,顯然是為了適應工作重心的轉移,即由以往的動員、安置下鄉知青,到此後在城市中重新解決他們的勞動就業問題。
但這一工作重心的轉移,困難重重,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如何引導輿論,避免在鄉知青的大舉倒流,確是令領導者時時關注的問題。7月12日,李先念在國務院知青辦上報的一份書面彙報上批示:
這個問題大,應研究一下。我意要肯定以前的成績,要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因為今後幾年可能還要上山下鄉。但做法確要改變。因此,必要時報紙上應宣傳一下為好。否則,動動搖搖不好。
此後數年,報紙廣播時時宣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以及決心在農村“紮根”的典型人物,成為這場運動急劇衰落中的一種習見現象。
7月20日,國務院知青辦在綜合研究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向###中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