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的壕溝,增加了締結婚姻的難度。

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知青的擇偶環境與插隊知青差別明顯。生產建設兵團一般地處邊疆,區域開闊。兵團的連隊自成一方天地,與別的連隊相隔有一定距離,有的甚至獨自一隅,四周皆是無邊的原野。一個連隊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擇偶範疇張持堅:《甜蜜和苦澀的融匯》,《文匯報》,1994年11月7日。。聚集在這一方天地的知青通常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個城市。雖然操著南腔北調,畢竟命運相同,旨趣相投,朝夕相處,感情日篤。自然而然,雙知青結婚便成為兵團中的主導性婚姻型別。。 最好的txt下載網

婚姻的型別(2)

在三種婚姻型別中,知青與知青共結連理一般具有較為堅實的感情基礎。知青間的戀愛萌生於艱苦的歲月,動盪的年代,或基於尋求心理上的慰藉,減輕生活中的沉重壓力;或緣於同病相憐的命運。同甘共苦的經歷是一個最起碼也最重要的前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更何況是相濡以沫的男女知青。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遭遇,共同的語言,使兩顆年輕的心靈相互碰撞,迸發出愛情的火花。從道理上講,這一型別的婚姻應是知青中最為理想的結合形式,但農村艱窘的生活卻給這種“理想的婚姻”蒙上濃重的陰影。許多知青婚後只有菲薄的收入,經濟上無以自立。若再生兒育女,對捉襟見肘的生活無異於雪上加霜。一首知青歌曲唱道:“人家的丈夫,當官拿數數(四川方言:錢);知妹(四川對女知青的簡稱)的丈夫,年終要倒補。”“人家的丈夫,都有樓房住,知妹的丈夫,光呀嘛光屁股!”用藝術的誇張,強烈的對比,活襯出男女知青婚後生活的艱辛。

知青與城市職工(包括軍人)的婚姻多數具有幾個共同特點:知青一方為清一###性;婚姻由父母包辦或親友撮合,缺乏感情基礎;夫妻分居城鄉,從一開始就成為“牛郎織女”。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強烈反差,促使一些女知青及其家長將擇偶的目光投向城市,使這種婚姻具有了為返城準備條件的明確目的。上海女知青郭慧是家中的獨生女,1968年高中畢業後到吉林省延吉縣插隊。母親希望她調到離家較近的地方,託人從老家江蘇海安縣給她介紹了一位中學教師為物件郭慧拒絕了母親的安排,執意與一青年農民戀愛結婚,被樹為本省知青典型。見《吉林日報》,1974年12月21日。。上海女知青夏美珍,在貴州綏陽縣插隊。她的父親想方設法為她在老家寧波市附近鎮海縣的一個農具廠找好工作,並替她在寧波市物色了一個物件,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她回到城市,而且距離上海較近《南方日報》,1975年7月10日。。一些女知青,家中無權無勢,返城無路,眼看著同伴一個接一個地遠走高飛,只得把自己的命運壓在與城市職工訂婚上。雖然國家有關政策不允許農村戶口的妻子和子女遷入男方所在的城市,但這種結合畢竟為女知青提供了長期探親,與城市建立穩定關係的保障;女方還可從丈夫的工資中獲利。尤為重要是,國家政策在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同時,為城鄉兩地長期分居夫婦的團聚仍留有一些活口,這使在農村的女方或遲或早能返歸夢牽魂繞的城市。

缺少愛情基礎,通常是這類婚姻的致命傷。女知識青年犧牲了自己的愛情和應有的尊嚴,換取一張進城的門票。有的女知青為了返城,違心地與城市下來的招工人員達成協約:與後者建立戀愛關係,條件是後者利用手中的招工指標,在短期內將她調回城市李育麟:《酒》,《知青檔案》,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566頁。。然而舉凡“降格”尋找下鄉知青為妻的城鎮職工,以在城裡擇偶難者為多。難點所在,或因相貌醜陋,或因工作不理想,或因家境貧寒,或因身體殘疾。發生過這樣一件悲喜劇:某女知青經“月老”牽頭,嫁給了城裡一工傷致殘的工人。廠方經多方努力,將她的戶口、糧食關係辦回了城市。廠方成全了這樁婚事,又卸去了對致殘者長年照顧的責任;男方以殘缺之軀,終圓“洞房花燭”之夢;女方則實現了返城的夙願。有關三方各有所得,皆大歡喜。但唯一缺少的恰恰是作為婚姻基礎的愛情《風潮蕩落(1955—1979)——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史》,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頁。。在特殊的社會條件下,婚姻的本質受到最粗暴的蹂躪,它不再是伊甸園中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昇華,卻蛻變為###裸的利益交換的手段,由此埋下數不清的苦果。 。。

婚姻的型別(3)

某上海女知青相貌俊俏,插隊落戶時在當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