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7部分

是反射衛星,但是以美國的實力,可以來個“一網打盡”,以摧毀所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沒有反射衛星,“區域性鐳射防禦系統”基本上就成了擺設,別說用來攻擊敵人本土,就算用來防禦,價值也非常有限。

由此可見,共和國當局不是不想把這種劃時代的武器用於進攻,而是不能。

當然,從實際防禦效果來看,“區域性鐳射防禦系統”的表現完全對得起投入,甚至超過了大部分人的預期。

只不過,雙方的戰略攻防較量並未結束。

要知道,俄里斯手裡最具威懾力,也最有分量的戰略反擊武器還沒有登場呢!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44章 最後手段

因為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並行運轉,所以在“區域性鐳射攔截系統”對付俄軍戰略巡航導彈的時候,戰略預警衛星已經按照中央計算機下達的指令,將鏡頭對準了巴倫支海等幾處可能潛藏著俄羅斯戰略潛艇的海域,並且透過衛星間資料鏈,將探測資訊實時傳送給附近這些海域上空的攔截衛星。

打到這個時候,俄羅斯的戰略力量中,也就只剩下那5艘戰略潛艇了。

必須承認,俄羅斯的戰略反應機制還是比較先進的。早在12月初,也就是歐亞大陸上的局勢驟然緊張的時候,俄羅斯海軍就啟動了應急預案,讓正在基地休整的2艘戰略潛艇緊急離港,並且讓正在返航的那艘戰略潛艇將巡航時間延長到120天,即在2058年1月初才返回基地。

俄羅斯海軍能夠有如此快的反應,首先得歸功於綽號“北極風暴”的新一代戰略潛艇。

這種編號991、代號“戈多爾斯基”,被西方新聞媒體稱為“北極風暴”的新一代戰略潛艇也是俄羅斯最後一種戰略潛艇。本世紀30年代初,全面核裁軍談判開始之後,俄羅斯海軍就提出了研製一種用來取代“北風之神”的新一代戰略潛艇,以增強戰略威懾力,實際目的是要趕在《倫孰條約》生效之前建造新一代戰略潛艇,以免受到條約限制(條約附加條款中明確規定,在條約正式生效之後,各締約國只能完成已經開工建造的戰略潛艇,只能對已經建成的潛艇進行改進,而不能重新設計與建造戰略潛艇)。正是如此,“北極風暴”從設計到開工,僅僅花了6年時間,比“北風之神”的14年短了許多。更重要的是,作為《倫敦條約》正式生效前全球最後一種戰略潛艇,“北極風暴”一口氣就開工了5艘,即完全按照條約中對俄羅斯戰略潛艇的最高限制標準進行建造。雖然5艘“北極風暴”受工程進度影響,未能同時服役,第一艘到最後一艘的間隔時間長達6年,但是這5艘潛艇的基本效能大致相似,而且都在2050年到2055年之間進行了中期大改(按照第三階段削減工作開始前的談判協議,在第三階段削減工作開始之後,各國不得再對戰略潛艇進行改進),使其效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總的來說,“北極風暴”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戰略潛艇。

設計之初,這種戰略潛艇計劃配備24具彈道導彈發射筒,從而成為蘇聯/俄羅斯歷史上載彈能力最強的戰略潛艇,也與美國的“俄亥俄”級一道成為有史以來載彈能力最強的戰略潛艇之一。

毋庸置疑,增加單艇的載彈量,與戰略潛艇的發展潮流背道而馳。要知道,同時代的戰略潛艇中,美國的“密歇根”級只有20具導彈發射筒、共和國的O型、法國的“勝利”級與英國的“皇家橡樹”級只有16具導彈發射筒。其他4個核大國減少戰略潛艇導彈發射筒的原因很簡單:《倫敦條約》只限制了核彈頭載具、即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而沒有直接限制戰略潛艇的數量。減少單艇攜帶的導彈數量,能夠建造更多的戰略潛艇,也就能夠提高戰略潛艇的總體生存能力。說簡單點,就是避免在一個籃子裡裝太多的雞蛋,而是要儘量將數量有限的雞蛋裝在更多的籃子裡面。

一艘潛艇到底攜帶多少導彈算是比較合適,得由實際情況決定。

除了效費比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倫敦條約》對各國海基戰略力量的限制。美國是海基戰略力量的大戶,在第一階段削減工作完成之後,還保有240枚潛射彈道導彈,即便按照每艘艇運載20枚計算,也能保有12艘戰略潛艇,將這些戰略潛艇平均分配到太平洋與大西洋上,並且確保1半的潛艇在航執勤,兩個方向上始終有3艘戰略潛艇在勤,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方向上的任何一艘戰略潛艇在敵人的突然襲擊下倖存了下來,就能給予敵人毀滅性的打擊。而6艘戰略潛艇同時被擊沉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