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2部分

的辦法,就是讓這兩種戰艦開上戰場,真刀實槍的幹上一場,由戰鬥的勝負、而不是理論分析來做出裁決。

與上一代主力艦,即航母比起來,新一代主力艦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就是在誕生之後就被送上了戰場。

當然,幸運的是勝利者、不幸的是失敗者。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79章 俄羅斯泥潭

戰爭講入到2059年,世界大戰的味道才逐漸體現了出來。

客觀的講,如果說2058年最後4個月,也就是塞班島登陸作戰結束後的4個月,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是小打小鬧的話,那麼在此期間,大陸戰場上的戰鬥不但轟轟烈烈,還異常驚心動魄。

前面提到過,因為美國出兵俄羅斯,而且一次性投入8個師(第一批到達的只有2個師),袁晨皓不得不把第二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由5月10日推遲到5月22日。如果不是俄羅斯的“雨季”即將到來,天氣將變得對進攻不利,袁晨皓甚至有可能把進攻發起時間再推遲半個月。在無法推遲進攻時間的情況下,只能調整戰役計劃、降低戰役目的,應付美軍的挑戰。

必須承認,袁晨皓給了美國陸軍非常高的評價。

對美國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上將來說,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雖然在絕大部分人看來,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陸上強國,準確的說,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靠陸軍打天下的國家,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鼎盛時期,美國陸軍也算上上“最強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2041年的中東戰爭之後,陸軍得到了美國當局的高度重視,獲得了長足發展。更重要的是,從2042年以來,美國陸軍的發展方向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戰勝共和國陸軍為終極目標。這也無可厚非,如果美國陸軍不能戰勝共和國陸軍,美國就不可能在世界大戰中取勝,甚至會一敗塗地。

為了達到終極目的,美國陸軍進行了長達15年的現代化軍事改革。

即便在發達國家人均壽命超過90歲、百歲壽星隨處可見的21世紀中葉,15年仍然是段漫長的時間。問題是,對建設一支強大軍隊來說,15年卻非常短暫。雖然美國陸軍在制訂改革計劃、也就是軍事現代化發展規劃的時候考慮到了世界大戰的威脅,但是出於種種現實因素,訂下的發展時間仍然是20年,而不是15年。客觀的講,這也符合實際情況,即陸軍的平均建設週期在20年到30年之間,如果將發展規劃訂為15年,即便不用擔心會遭到國會質疑也得考慮建設成果。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軍人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受新的軍事制度與軍事思想,或者說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新老更替。不管怎麼說,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肯定要遵守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事實上,美國陸軍缺乏全面改革的經驗,特別是在技術推動下進行的從裝備到戰術的大變革。從歷史上看,陸軍的幾次重大變革都與美國無關。冷兵器時代就不用說了,那個時候美國還不存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由火炮、機關槍與坦克引發的三次陸軍變革也基本上與美國沒有關係,都是由歐洲國家發起,並且在得到驗證之後才被美國陸軍採納。這也無可厚非,在大西洋與海軍艦隊的保護下,美國當局完全不用擔心強大的歐洲軍團,也就不用在陸軍改革探索時期投入太多的物力財力,完全可以坐享歐洲國家的改革成功,再利用強大的基礎實力超越競爭對手。

舉個例子,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德國將其發揚光大、蘇聯則將坦克推向巔峰,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裝備M1的美國陸軍輕而易舉的擊敗了裝備T72的伊拉克軍隊,使美國坦克成為新的風向標,一時之間,120毫米滑膛炮、燃氣輪機、焊接裝甲、尾部彈藥艙、貧鈾合金裝甲與穿甲彈、自動抑爆系統、被動紅外夜視儀等等M1上的標準配備成為了衡量主戰坦克效能的重要指標,甚至連M1的外形都是“先進”的代名詞,不然韓國陸軍也不會在K1之後搞了個與M1A1類似的K1A1。要論風光的話,恐怕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T34能夠與之媲美吧。

問題是,這種“模仿加超越”的模式,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的基礎實力,特別是基礎科研實力。再來看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00多年間的發展經歷就能發現,只要找準了發展方向,即確定了目標,美國就能用其強大的基礎實力讓陸軍在很短的時間內超越對手。仍然以坦克來說,在M1之前,M60與M48都不如蘇聯同時代的T62與T55(這個在中東戰爭與兩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