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2部分

有意思的是,在後面的“唐”級與“漢”級上,也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唐”級還好說,畢竟與“秦”級採用了同樣的基礎設計,改動並不大,排水量也沒有增加多少,所以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也很正常。可是對於標準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漢”級來說,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就讓人完全無法理解了。要知道,只需要將“漢”級每門主炮的備彈量減少2000噸,就能為其配備一套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攔截400個目標的區域防空系統,從而使其防禦能力提升50%以上。不管怎麼計算,這都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共和國海軍沒有任何理由拒絕。

事實上,根據一些不太可靠的訊息,在“漢”級動工建造前,負責設計工作的江南造船廠軍用艦船設計院就多次提出,應該為“漢”級增添區域防空系統,哪怕只是多用途驅逐艦上那種精簡版的區域防空系統,也能大幅度提高“漢”級的綜合作戰效率。結果是,幾次提議均被海軍駁回。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為,共和國海軍在戰爭期間損失的主力艦,頑固不化的海軍司令與海軍後勤處長要負最大的責任。

當然,這也確實說明了海軍是一支非常頑固的軍隊。

問題是,換個角度看的話就能發現,這也證明了海軍對新戰術的信賴程度,以及對海戰發展方向的高度認知。設想一下,如果大口徑電磁炮將完全取代反艦導彈,就像100多年前,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完全取代了巨炮的穿甲彈一樣,那麼為對付反艦導彈而存在的區域防空系統又有什麼價值呢,如同對付穿甲彈的厚重灌甲在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面前毫無意義一樣,區域防空系統也遲早會被淘汰出局。

雖然這並不表示防空系統毫無價值,畢竟在地面戰場上,航空兵與巡航導彈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區域防空系統就有存在價值,而在大洋戰場上,因為需要用戰艦掩護島嶼上的陸戰隊,所以海軍也需要區域防空系統,但是這並不表示需要將區域防空系統裝到主力艦上,不管怎麼說,航母上也沒有配備區域防空系統。

由此可見,“秦”級是主力艦,取代的是航母,而不是護航戰艦。

明確這個定位之後,海軍自然會堅持己見,即不為“秦”級配備任何與主要打擊手段無關的進攻武器,即便是防禦系統,也以自衛為主,其他的全部交給護航戰艦,以此最大限度的提高主力艦的戰鬥力。

從艦隊作戰的角度出發,這絕對是最有效的發展方向。

即便退後一點來看,在主力艦交戰的時候,為了避免誤傷,護航戰艦都會躲得到幾十千米之外,可是區域防空系統的作戰半徑高達數百千米,即便是驅逐艦上的簡化版本也在200千米以上,因此護航戰艦仍然能夠為主力艦提供防空掩護。如此一來,與其讓主力艦手忙腳亂的應付各種威脅,還不如把防禦重任交給護航戰艦,讓主力艦集中力量對付敵人的主力艦,以進攻代替防禦。

必須承認,共和國海軍在開發“秦”級主力艦的時候,肯定有非常明確的戰術思想。

最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的新戰術思想已經形成體系。

可以說,這也正是美國海軍最欠缺的地方。雖然有理由相信,美國海軍在摸索新的海戰方式的時候,也以新的制海作戰手段提出了新的海戰戰術,並且以新的戰術思想來指導建造新的海戰平臺,但是從美國海軍的“先進海上戰術測試平臺”、也就是“長灘”級主力艦的效能指標與武器配備來看,美國海軍的戰術思想肯定沒有形成體系,不然不會在這種模仿“秦”級的主力艦上配備300多枚導彈。以及一套作戰距離高達200千米的能量型區域防空系統。

雖然從表面上看,“長灘”級更加強大,事實上,即便到了戰後,也有很多人認為,“長灘”級才是戰爭初期最強大的主力艦,而“秦”級只是一種效能單一的戰艦。但是實事求是的講,如果配備的武器派不上用場,即對攻擊敵人、或者保護自身起不到任何作用,那麼將再多的武器堆砌到一起,也成為不了強大的作戰系統,只不過是一堆看上去強大,卻毫無用處的擺設罷了。

別的不說,“長灘”級也只建造了8艘,而美國海軍的第二級主力艦,即“長島”級就取消了所有電磁炮之外的所有遠端攻擊武器(區域防空系統還沒有撤消),也足以說明,“長灘”級上的很多武器系統都是擺設。

當然,一種戰艦是否強大,除了理性客觀的分析之外,主要還得看實戰表現。

正是如此,如果要在兩種戰艦中分出雌雄,除了做效能資料對比之外,最直接、也是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