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4部分

越慢,加上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威力往往過於強大,即便能夠用技術手段提高炮彈的彈著精度,也很難適應50米以內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容易誤傷友軍。與大口徑電磁炮相比,戰術航空兵不但作戰使用更加靈活(即透過配備不同的彈藥,執行不同性質的支援任務,在使用小直徑炸彈或者類似的威力有限、附帶殺傷效果較低的彈藥時,甚至能夠為地面部隊提供20米以內的火力支援),還能夠伴隨地面部隊行動,為地面部隊提供“實時支援”。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主要進攻方式不是讓裝甲部隊在地面挺進,而是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直接越過敵人的防線,佔領敵後重要地區,那麼只有戰術航空兵能夠為進攻部隊提供及時可靠的火力支援。

當然,對火力支援戰術影響最大的,還是進攻戰術。

仍然拿前期火力準備來說,在部隊發起進攻前,對敵防禦陣地進行炮火打擊的主要目的不是殺傷多少敵人、也不是摧毀多少武器裝備,因為從理論上講,對構築完善的防禦陣地上的敵人進行火力打擊,效率肯定非常低,無法發揮火力打擊的威力。而在進攻作戰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擊的不是躲在防禦工事裡的守軍,而是暴露在外的進攻部隊。由此可見,前期火力打擊的目的是壓制敵人、特別是敵人的火力打擊部隊,阻止敵人利用防禦設施,為進攻部隊創造突破敵防禦陣地的機會。從此出發,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炮兵會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無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說得直接一點,因為進攻部隊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務是壓制敵人的炮兵,讓敵人的炮兵無法對己方進攻部隊構成威脅,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敵人的炮兵更遠一些,不然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問題是,在現代化戰爭中,壓制敵人的不僅僅是炮兵,而且進攻部隊在突破敵人防線的時候,不見得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比如在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進攻的時候,進攻部隊就不會進入敵人火力打擊範圍,也就不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自然不需要對敵人的防禦陣地進行火力壓制,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前期火力準備。如果為了震撼敵人,或者說打擊敵人計程車氣,或者說讓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前期火力準備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換個角度看,現代化戰爭中的前期火力準備與100多年前,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前期火力準備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事實上,就連進攻與防禦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現代化戰爭中就沒有明確的戰線,而且防禦陣地的深度不再是幾千米、幾十千米,而是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某些特殊情況下,整個戰場都是守軍的防禦陣地。如此一來,前期火力準備不再是針對戰線附近的火力打擊,而是在進攻開始前,對進攻目的地、即需要佔領的地區所進行的重點清除式的火力打擊。當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時候也可以用故意炮擊敵人防線後方某一區域的方式來干擾敵人的防禦部署。

總而言之,現代化戰爭中,前期火力準備的覆蓋範圍擴大了許多,某些時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騙手段。

在南方戰線的進攻行動中,共和再陸軍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4個小時的前期火力準備中,參戰的4個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全數出動,以最高的熱情將成千上萬的炮彈投向數百千米外的俄軍防禦陣地。事實上,在前期火力準備中遭到炮擊的俄軍目標裡面,只有2成與支援進攻有關,其他8成多是在麻痺俄軍,或者讓俄軍向錯誤的方向增派防禦部隊。

進攻開始後,除了以重灌甲力量為主的第91戰鬥單位之外,以第九戰鬥單位為首的另外3個戰鬥單位都是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為此,共和國陸軍在這場戰鬥中投入了近200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從而保證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能將3個戰鬥單位的3個戰鬥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經提到,為低空突擊部隊提供支援的是戰術航空兵。

雖然共和國陸軍航空兵接受了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多用途戰鬥機部隊,但是陸航近距離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多被用來執行遮斷任務與重點轟炸任務,很少隨同低空突擊部隊行動。正常情況下,支援旅的低空攻擊營是低空突擊營的三分之一,而在戰時肯定會根據情況加強低空攻擊營。在“圖蘭風暴”中,參戰的低空攻擊機就相當於垂直起降運輸機的一半。根據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記錄,在5月22日清晨有900架低空攻擊機參與了作戰行動,而實際達到戰場,即伴隨突擊部隊行動的不會低於800架。雖然這個比例比第一輪進攻戰役稍微低了一點,但是從規模上看,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一輪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