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4部分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俄軍肯定是犯了“先進戰術綜合症”。

說得簡單點,經歷了第一輪進攻戰役後,俄軍肯定對共和國陸軍、特別是共和國陸軍的基本戰術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別的不說,在奧倫堡與烏法的戰鬥中,共和國陸軍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表現就讓俄軍大為震驚,甚至讓俄高層都驚出了一身冷汗,緊接著第70戰鬥單位在馬格尼託格爾斯克的阻擊戰,更讓俄軍重新衡量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連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都得為此專門到部隊去鼓舞士氣。當共和國軍隊再次發起進攻,俄軍高層肯定不會把戰鬥看得那麼簡單,從而認為共和國陸軍在採用基本戰術的背後,肯定有著更加重大的企圖,不然不會如期輕易的暴露戰役目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共和國陸軍動員了18個戰鬥單位,還得到了18個盟國師的支援。

單從兵力上講,在比第一輪進攻戰役多出了近3倍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會為了內高加索那塊巴掌般大小的地方而大動干戈嗎?要知道,以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計算,總兵力超過40萬的18個戰鬥單位足以打到莫斯科了。雖然內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糧倉,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共和國並不缺糧、更不缺少礦產資源,比起俄羅斯的發源地,內高加索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可見,當時俄軍高層肯定認為共和國陸軍在借掃蕩內高加索地區,為進軍莫斯科創造機會。這也很好理解,“休戰”幾個月,俄羅斯已經初步完成戰爭動員,新組建地面部隊接近500萬,加上美國陸軍派來的精銳部隊,共和國陸軍進軍莫斯科的難度並不小,要想降低風險,首先就得拉開戰線,並且在距離主攻方向較遠的地方發起佯攻,迫使俄軍進行戰略大調整,從而露出破綻,讓共和國陸軍能夠趁機突擊莫斯科。從地理位置上看,內高加索就是距離莫斯科最遠的地區,也就成了理想的佯攻方向。

認定這個道理後,俄軍在前3天按兵不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問題是,戰爭的實際情況與俄軍的預料相去甚遠,即“佯攻”的共和國軍隊都是主力部隊,而且攻得非常猛,就地固守的俄軍正在被各個擊破、逐一殲滅。如此一來,戰線上的俄軍不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才是怪事。

3天足夠共和國陸軍突擊上千千米,也足以讓戰局明朗化。

等到俄軍高層認識到,他們再次錯誤判斷了共和國陸軍的戰役企圖時,已經來不及調整防禦部署,也就沒有翻本的機會了。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80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代號“厄爾布魯士”(大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這個代號是由伊朗陸軍的一名高階參謀提出來的)的第二輪進攻戰役將成為大陸戰爭的轉折點,或者說是共和國陸軍進攻行動的分水嶺。

單從戰術上講,“厄爾布魯士”是大陸戰爭中最乾淨利落的一場進攻戰役。

南面主戰場上,進攻行動在5月22日請晨開始,即在進攻部隊出發的時候,火力準備只進行了不到4個小時。與以往的戰役進攻行動相比,火力準備明顯偏弱。不是進攻部隊不需要充足的火力準備,而是在整條戰線上,確實找不到多少需要在進攻開始前進行火力打擊的目標。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的幾個月裡,駐守在戰線上的作戰部隊已經對戰線對面的俄軍進行了點名式的火力打擊。而俄軍為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採用大縱深防禦戰術的基礎上,將主要軍事設施、乃至防禦部隊都分散部署,並且儘量偽裝。可以說,如果有值得打擊的目標,不管是數百千米外的炮兵、還是在戰場附近活動的低空攻擊機,都不會在乎多花點力氣。

事實上,第一輪進攻戰役期間共和國陸軍就發現,前期火力準備的意義並不明顯。

相對而言,在地面部隊發起進攻、也就是越過戰線之後,趁敵人組織防禦的機會,再以火力支援與火力掩護的方式來殺傷敵有生力量、瓦解敵人的防線,反而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共和國陸軍的火力優勢。更重要的是,經過戰前的軍事改革,共和國陸軍已經能夠將“隨動式火力支援”變成現實。

關鍵性的基礎條件只有一個,即強大的戰術航空兵。

按照共和國陸軍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支援戰術,地面部隊進攻的時候、特別是在不能輕易減緩進攻速度的情況下,由配屬給支援旅的戰術航空兵承擔近距離支援任務,炮兵則負責戰場遮斷(即以彈幕隔絕戰場,阻擋敵人的增援部隊)。這一戰術安排的理由很簡單,即炮兵的射程越來越遠,因此反應速度也就越來